皮影戏是一种流传很广的艺术形式,常德主要在澧县和临澧等地流行,它可以采用任何戏曲曲种,大戏小戏都可以演唱,澧县、临澧的皮影戏主要是以荆河戏曲种为主。 澧州传统皮影戏,演出语言为澧州官话,音乐、唱腔为荆河戏路子。常演剧目百余出,以神话戏为主。多为民间喜庆、还愿、敬神等活动进行演唱。戏班多为家班子,由三、五人组合而成,且代代相传,人称“皮影世家”,如澧南镇前进村的“向家班”等,就是数代从艺、祖孙同台的“家班子”。
据艺人迭代相传,宋代末期,澧县就有皮影戏班。以后时兴时衰,上世纪四十年代末,还有二十多班分散在全县各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曾一度停演,1979年2月恢复活动。一个皮影剧团一般十几个人,要求个个一专多能,既能吹打弹唱,又能提皮影表演。皮影过去是用生牛皮做成各种人物、桌椅道具等,这种材料做的皮影,观众看到的只是黑色的影子。皮影进入彩色制作阶段后,用各种透明胶片做出的皮影色彩斑斓,使观众欣赏到了五颜六色的人物。 在演出时,一般要搭一个小台,台口前,拉一块大约两米长两米宽的白布,用条桌布成一个“舞台”地面。提影人将皮影用小竹棍举着紧贴向白布表演,白布的内面斜上方用灯将白布照亮,配以唱念做打,这样观众就可以看到清晰而且活灵活现的人物了。
彩色皮影加高到70公分左右,侧面单眼改成立体双眼,使人物影型活动自如,飞禽走兽生动逼真。同时扩大银幕,运用电光布景,配上扩音设备和幻灯字幕,增强了影视效果。1980年4月,县皮影队参加全省皮影戏调演,演出大型神话剧《火焰山》获第一名。
2016年列入第四批“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演出镜头
来源:常德市文化馆 常德日报 常德晚报
手绘/文字整理:汤雅茜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