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刺绣是地域特征极强、艺术品格极高、传承方式极传统的中国特色刺绣。
《水经注·沅水》中记载,相传盘瓠将高辛氏背至山洞后生六男六女,自配夫妻,生枝发叶,后裔被称为武陵蛮。武陵人喜欢穿五色斑斓的衣服,这种“五色衣服”可以说是最早的彩衣,是后来“刺绣”的根源。
春秋战国时期,官员贵族衣着华丽。在屈原的诗句中,便多次提及华丽的衣饰。他在《九歌》中吟哦:“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他在《招魂》中吟诵:“被文服纤,丽而不奇些。”刺绣的轻柔罗衣,色彩华丽。这些诗句都说明刺绣品已经充盈楚国的采菱城,采菱城位于如今的桃源县青林乡黄楚村。
桃源刺绣分为两大类, 一类为绒线绣; 一类为挑花(熟称十字绣) 。上稿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在地料上钩线;另一种则是将勾好的底稿当地皮纸缝或裱在地料的背面。后一种上稿方式多用于绣上等作品。桃源刺绣针法丰富,以平绣掺针为主,常辅以盘线针、打籽针、垫针、网格针、盖针、混针、接毛针、抢毛针、齐针、平游针、散套针、虚实针、滚针等近百种。绣出的作品平整细密不露地, 色泽艳丽,玉笑珠香,富丽堂皇,端庄大气,栩栩如生,充分体现了桃源刺绣的鲜明风格。
2021年,桃源刺绣列入第五批“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桃源刺绣第三代传承人罗巧年在刺绣 摄影 陈振坤
绣娘在刺绣
来源:光明日报 常德市文化馆 常德日报
手绘/资料整理:汤雅茜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