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一类资质新闻网站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新闻 > 正文
【发现·乡村】闯出来的“鸭司令”
时间:2023-12-18
来源:常德日报·常德融媒客户端
分享到:

常德日报记者 杨荣国 通讯员 罗舒晴 文/图

“嘎、嘎、嘎……”初冬的清晨,太阳刚刚露出淡红的脸蛋,澧县涔南镇曾家河社区村民肖超军就挥舞着双臂驱赶鸭群。一大群鸭子从鸭棚中冲出来,张开翅膀冲向河堤上、水塘里,欢快地觅食。肖超军裤腿卷得老高,俨然一副“鸭司令”的模样。

走进肖超军家的庭院,他的妻子正忙着收拾鸭舍的饲料,小女儿专注地看着电视。“以前困难的时候,哪里会想到还有今天这样的生活,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我们家才能过上好日子!”肖超军感慨。

肖超军家里每年可出栏3000多只鸭子,包括销售鸭蛋,年收入近7万元。如今,肖超军依靠政府部门的扶持和自己勤劳的双手,摇身变成了小有名气的养殖大户。

今年50岁的肖超军,在脱贫前,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可没现在那么滋润:他们两口子原本在外务工,一年下来也能有几万块钱的收入,可是随着大女儿确诊为肾炎综合征,小女儿又患有先天性脑瘫,妻子不得不回家照顾姐妹俩,生活的重担落在了肖超军一个人头上。

“娘仨儿都在家里,两个女儿都生病了,她一个人怎么照顾得过来?我又怎么能在外面安心做事呢?”肖超军回忆起早几年前的日子,还是一阵心酸。

2016年,肖超军家的困难情况引起了村两委的注意,他们一家人也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自那时起,低保补贴、残疾人政策、教育资助、医疗救助等政策补助陆续落实,孩子的教育、女儿的医药费都不用操心,政策上的兜底让我没有了后顾之忧,我终于可以放心大胆去开创自己的事业了!”肖超军激动地说。

肖超军吃苦耐劳,有一定的养殖经验,“看着自家院子里那几只活蹦乱跳的鸭崽,我就在想啊,是不是可以多养点儿,把它们发展成产业,既照顾了家里,也可以实现在家赚钱的梦想。”当年,肖超军就在妻子的支持下,拿全部积蓄购买了几百只鸭苗,在一家人的精心照料下,这批鸭苗成长很快,当年年底被抢购一空。“当年就获益几千块钱,这坚定了我发展养殖业的信心!”看到账面上不断攀升的数字,他激动不已。

试水成功后,肖超军开始琢磨怎么从小规模的养殖发展为大规模的产业这个“课题”。“这光靠我一个人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资金和技术是横在面前的两个难题!”肖超军最终决定向村两委和结对帮扶责任人求助。

“你放心,国家有小额信贷的扶持,你只管放心大胆地做,钱的问题我们一起想办法解决!”“只要有我们驻村工作队在,你就不会一个人干,产销问题你不用愁!”得知他的计划后,村两委的干部和结对帮扶责任人非常支持他的想法。他们的话像是一针强心剂,消除了肖超军的种种担心。

养殖业不仅需要勤劳的双手,更需要技术的支撑。在村两委和帮扶人的支持下,肖超军相继参加了镇、村两级的技术培训班,认真学习了鸡、鸭的养殖技术。

学成归来后,村两委和帮扶人又很快帮他落实了小额信贷资金。“这么多好心人的帮助,让我看到了胜利的希望,我真是越干越有劲了!”肖超军说,为了不辜负好心人的帮助和自己心中的梦想,他一头扎进了养殖事业中,只要遇到鸭苗商或者其他养殖大户,他都会追着虚心向他们学习养殖技术,慢慢摸索和积累养殖经验。“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的养殖技术得到极大提升,养殖规模也不断扩大。最开始才300多只,现在每年可出栏3000多只鸭子!”肖超军笑着说。

越做越大的养鸭产业也让肖超军渐渐产生了“甜蜜”的烦恼。“得让鸭子跑起来,总不能天天在养殖棚里投喂食物,拉出去遛一遛,在堤上跑一跑,肉质才好,产蛋才多。”坚持原生态养殖的肖超军,只要有空就会带一部分鸭子出来“遛弯”,刚开始总会少几只鸭跟着回去,这可让他吃了不少亏,不得不寸步不离地守着“遛弯”的鸭子。

“慢慢地鸭子们都习惯了自己的活动范围,再也没有出现过鸭子跟丢的情况。”肖超军颇为得意地说,现在自家的账本上开始有了存款,“这种感觉真的很好!”。

靠着诚信经营,鸭蛋品质好,肖超军积累了许多客户资源,不少人争着向他订货。“这些鸭子啊,你看它们一个个膘肥体壮,长得多好!”肖超军看着这些憨态可掬的鸭子露出甜蜜的微笑。

“靠双手奋斗的才是长久的!”肖超军说,虽然每天从早忙到晚确实辛苦,但日子过得很充实。现在生活已经完全得到了保障,接下来他将会把更多心思用在养殖规模的扩大上,努力带动更多人成为致富能手。

肖超军养殖的鸭子们.jpg

肖超军养殖的鸭子


编辑:汤雅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