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玉英
11月27日,常德日报1版刊登了《周振宇在市农科院调研时强调:为常德加快从农业大市迈向农业强市作出更大贡献》的消息。报道中,市委副书记、市长周振宇指出,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业科技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遵循农业科技规律,加快创新步伐,把科研的根扎在泥土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农民家,奋力推动农业科技整体提升,为常德加快从农业大市迈向农业强市作出更大贡献。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现代化,现代化的关键在于农业科技创新。当前,广袤的乡土大地正处于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节点,更需要充分向科技要动力,以科技的能量助推乡村振兴行稳致远。
全国先进工作者、常德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李伊良,在水稻育种方面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先后育成“菲改A”“金23A”等多个三系不育系,而“金23A”的育成,使他成为让中国人吃上优质米的第一人。
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先进个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李树举,36年来带领他的团队在农业科研的道路上不断求索,引进筛选的经作良种多达300个以上,生产上推广应用的品种有30余个,主持或参与审定(登记)非主要农作物新品种10个,其中部分品种已成为湖南省柑橘、马铃薯、朝鲜蓟等产业的主栽品种,推广面积400多万亩,技术培训5000余人次。通过科技助力、发展产业,李树举先后带动常德市5万多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正是因为有了李伊良、李树举等科研工作者,常德的农村、农业才有了更多生机,常德的农民才有了更多获得感。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人才既是源头活水,也是创新引擎。广大科技工作者要真正走到农民之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认真研究产前、产中、产后和生产、生态、生活等环节对新技术的需求,在全产业链中找到亟待突破的技术难点,推动科研、推广和生产互动联合,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更多的新技术在泥土里扎根,在田野里绽放。
新时代新起点。当前,各级政府更需要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切实解决制约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技术短板,让科技的种子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让科研扎根乡村搞科研,有效保障必不可少。工资怎么样?家庭怎么办?各级政府应在“优”上下功夫,建立完善有效的科研人才保障机制,建立公平全面的薪酬激励制度,加大专项奖励制度,强化待遇保障,充分保证科研人才收入水平;同时在“好”上多用力,妥善解决科研人员及其家人的住房、医疗、子女上学等问题,使其基本生活得到可靠保障,解决科研人才后顾之忧。待遇优,保障好,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科研人才走出实验室,走近农民、走进农田。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让我们共同努力,让更多“科技”在泥土里扎根,让广大农民群众共享“科技红利”,为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插上“科技翅膀”,赋能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