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日报记者 杨荣国 通讯员 陈坤键 文/图
金秋十月,秋高气爽,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桂花香味。
10月23日傍晚时分,鼎城区蒿子港镇镇长何艳华下班后,特地来到帮扶对象阳沼兰家中走访,看看她家是否有什么困难。
何艳华走进院子,一眼就看到阳沼兰正忙着收拾晾晒的芝麻、黄豆,虽然一脸大汗,脸上却满是笑容。
“阳阿姨,今天忙得很啊!”何艳华打着招呼。
“何镇长来了啊!你先坐,我马上就弄完了。”阳沼兰热情地说。
“今年的价格还好不?”
“芝麻7元钱一斤,黄豆价格也还好,现在只剩这一点芝麻没卖了。”
“芝麻还剩多少?”
“只剩一点了,留着自己吃。等下你拿一点吧,反正自家种的!”
“阳阿姨,你种这些也不容易,帮我称两斤,我付钱给你。对了,你家养的鸡鸭有卖的吗?我们镇里食堂需要采购一点食材。”
“再个把月,到时候联系你哦!”
“好呀!”一次日常的走访就在这样简单愉快的对话中结束了,这个农家小院里不时传来阵阵笑声。
事实上,这笑声的背后却夹杂着丝丝的酸楚:丈夫黄大利长期在外务工,身有残疾的儿子黄超也一直在外务工,很少回家,年近六旬的阳沼兰独自在家留守,所有家务活便留给了她一个人。
“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哪个屋里又会是一帆风顺呢?虽然我家条件比一般人差,但是有了政府的好政策,我们自己也不偷懒,日子肯定越过越好!”阳沼兰常常这样开解自己,“种点棉花、黄豆、芝麻,养点鸡鸭,每天忙前忙后,闲下来时和邻居们拉拉家常、散散步,生活也算充实。”
去年下半年开始,阳沼兰身体一直不太舒服,黄大利便辞工回家照顾她。“没有了务工收入,生活来源便成了问题!”阳沼兰无奈地说。
村两委考虑到这一家子的特殊情况, 便将黄大利一家纳入了监测户序列。
从去年8月开始,蒿子港镇镇长何艳华成为黄大利一家的结对帮扶责任人。通过走访,何艳华和村两委给黄大利一家制定了详细的帮扶措施:镇、村积极组织水源,确保黄大利家旱地作物不因为干旱而减产;帮助阳沼兰及时就医,稳定血压,让阳沼兰能独立生活;介绍务工信息,让黄大利能够重新外出务工,增加家庭收入。
经过积极推荐,黄大利前不久又在广东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月收入5500元,阳沼兰病情好转后,种植了几亩地的芝麻和黄豆,还喂养了几十只鸡鸭,一年下来也有几千元的收入。
如今,阳沼兰家中的各种补贴加上土地流转的收入、父子俩的务工收入已经超过了5万元。阳沼兰又有了新的想法:自家的老房子还是没有粉刷的红砖房,长期的日晒雨淋,墙体已经变得陈旧斑驳,“我希望我们一家三口再努把力,争取明年能把房子从里到外整修一遍,再添置一些家电和家具,早点有个儿媳妇!”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