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日报记者 杨荣国 通讯员 刘博怡 文/图
今年49岁的宗玉兰是安乡县三岔河镇六合垸村的脱贫户,她与丈夫育有一儿一女。丈夫张德祥原本是个老实本分的瓦匠,常年在外务工,宗玉兰则在家一边照看两个懂事的孩子,一边打理着家中的几亩田地,小日子也算过得其乐融融。
女儿上高三那年,张德祥突发中风住进了医院,经过一段时间治疗,效果并不明显。“你可以去省城的大医院看看,或许有效果,但是估计要花很多钱,你要有心理准备!”好心人劝宗玉兰带着丈夫去省城试试。
“丈夫是家里的顶梁柱,他不能出事啊!”宗玉兰来不及多想,只身一人将丈夫“拖”进了省城的大医院。幸运的是,张德祥手术很成功,不久就可以下地走路了。
“休养一段时间后,他恢复得不错,只是不能再到工地干重体力活了。这一病,把家里的老底都耗尽了,还欠了一身债。”想到这些,宗玉兰不禁叹了口气,家里的顶梁柱倒了,主要的经济来源也没了,两个孩子的学费怎么办?一家四口的温饱问题怎么办?
就在宗玉兰一筹莫展之际,帮扶干部主动上门走访这个特殊的家庭:“没有过不去的坎,有困难我们一起想办法,共同面对,你一定要有信心!”
在村两委干部和帮扶干部的鼓励下,宗玉兰从迷茫的困境中逐渐走了出来。“我一定要承担起家庭的重担!”宗玉兰暗暗发誓。
“我们就从养鸡开始吧,场地是现成的,鸡苗我们来想办法解决!”帮扶干部对宗玉兰说。经过多次讨论,帮扶干部和宗玉兰最后形成一致意见:利用后院的现有资源发展养鸡事业。
在帮扶干部的支持下,宗玉兰很快将后院的场地打整出来,首批50多只鸡苗也很快到位。为了尽快掌握养殖技术,帮扶干部又给宗玉兰购买了大量的学习资料,并安排她参加了多次免费的技术培训。
宗玉兰家的后院热闹起来了,养的鸡由几十只逐渐发展到300多只,品种也由土鸡发展到洋鸭、鹅、谷鸭等。
“就在看到希望的时候,一场鸡瘟再次将我打入了地狱。看到不久后就可以出售的鸡成批死亡,我当时连轻生的想法都有了!”宗玉兰心有余悸地说。
“技术不到位、日常消杀防控意识不高。”帮扶干部赶紧从县里找到畜牧专家上门服务诊治,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所在。在专家的指导下,鸡瘟终于被治好了。“一定要科学养殖,场地要保持通风、注意卫生,还要定期接种疫苗防止病灾!”临走时,专家反复叮嘱宗玉兰。
“养殖也是一门科学,我还是要加强学习!”宗玉兰明白这个道理后,很快就报名参加了县里专门组织的养殖技术培训班。学习过程中,宗玉兰听得非常认真,课余她还经常结合自家实际问题单独找到老师请教,一个多月的学习,宗玉兰很快就掌握了从选择鸡苗到鸡雏管理再到产蛋期的管理等一系列比较全面的养殖技术。
学成之后,宗玉兰对养殖的信心更足了。在她的精心照料下,后院的鸡、鸭、鹅终于健康长大,可以陆续可以上市出售了。
可是突然要出售这么多鸡鸭,缺乏销售渠道的宗玉兰一时犯了难。“成品鸡鸭每天的食量大,每天的谷、米糠、菜叶消耗量都在不断上升,但是重量也基本上不再增加了,多喂一天,我就要损失上百元。”望着院里待售的“成果”,宗玉兰揪心不已。
“别急,我们一起想办法!”村两委干部和帮扶干部得知消息,迅速上门安慰宗玉兰。
在众多好心人的宣传和发动下,很多人直接来到宗玉兰家中,准备购买她家养殖的土鸡、土鸭和土鹅。“这些都是自家抱(孵)的,吃的是谷、米糠、菜叶,绝对是绿色食品!”个头瘦小的宗玉兰使劲拍打着身旁的谷袋,用蹩脚的塑料普通话大声介绍,引得众人哈哈大笑。
“我要两只土鸭、三只土鸡!”
“我也要两只土鸡!”
……
大家看到宗玉兰养殖场规模不大,又是正宗的绿色养殖,于是纷纷下单,不到一天时间,宗玉兰养殖的鸡鸭鹅就销售一空了。
“慢慢地回头客也多了,还有一些城里的餐馆也到我这里订货,有几个菜场的贩子也主动和我联系!”销路打开之后,宗玉兰对于发展养殖业的信心也越来越足了。
经过几年的努力,宗玉兰一家人终于住上了宽敞气派的新房,前院还规整地打了一圈红砖院墙。如今,宗玉兰家的好事连连:女儿毕业后参加了工作,丈夫的身体也恢复得很好,小儿子聪明懂事,学习成绩优异……
“在众多好心人的帮助下,我们家终于迎来了希望的曙光。我坚信,只要自己不放弃,凭借自己的努力,我们也可以过上幸福安康的好日子!”宗玉兰信心满满地说。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