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一类资质新闻网站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新闻 > 正文
【发现·乡村】“葡萄大王”李兆军
时间:2023-09-20
来源:常德日报·常德融媒客户端
分享到:

□常德日报记者 杨荣国 通讯员 胡相明 文/图

“今年的葡萄又丰收了,收购价格也还不错,生活越来越有盼头了。这都是李总的功劳!”近日,鼎城区韩公渡镇郑家湾村8组多户葡萄种植户兴奋地说。

微信图片_20230616113011.jpg

李兆军的葡萄园里一片丰收的景象

他们口中的“李总”名叫李兆军,原本因为父母重度残疾,家中经济条件差而成为当地有名的监测户。

“父母都有残疾,我一直跟随姐姐长大。好在爱人看我忠厚老实、吃苦耐劳,没有嫌弃我。结婚后,一双儿女相继出生,生活的压力更大了,于是我就想着经营葡萄园努力致富!”李兆军十分感激地望着妻子李娜说。

经过多年的发展,李兆军终于苦尽甘来,因为葡萄种植得好,不仅自家的经济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更是因为一手好手艺被乡里乡亲亲切地称为“葡萄大王”。

初秋时节,正是葡萄大量上市的时候。韩公渡镇郑家湾村上百亩葡萄园里结满了大穗沉甸甸的葡萄,工人们正忙着收果、整枝……到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李兆军和妻子李娜也整天都在葡萄园里忙活,“我的葡萄园都是‘绿色’葡萄园,不打农药,施用有机肥,葡萄汁多味甜肉嫩回味香,来,你尝一个试试!”当我们走进李兆军的葡萄园时,他热情地和我们打招呼。

工人正在采摘葡萄

“绿色”葡萄园的创办,还得从2013年说起。李兆军原是一个养殖户,2013年结缘葡萄,很快就成为当地有名的“葡萄大王”。可是到了2020年左右,李兆军的葡萄销售出现了危机,因为他种的是“巨峰”“夏黑”等大路货,品质差,最关键是人们对葡萄喷洒农药后的安全性不放心。

于是,打造“绿色”葡萄园成了李兆军的梦想。这期间,李兆军花了两年时间走访全国各地的葡萄种植大户,吸取他人的成功经验。同时,他还专门请教了本地的葡萄研究专家,讨教不打农药、不施化肥的葡萄“绿色”种植方法。

“学成归来后,我首先将葡萄园里的老品种全部换成了‘阳光玫瑰’,当年风调雨顺,果子丰收了,加上我是绿色种植,很快就被抢购一空!”李兆军满脸阳光地说。

李兆军和葡萄打了十多年交道,他在葡萄选种、种植、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坚信要想种出好葡萄,不能“靠天吃饭”,必须靠过硬的本事。为此他认真钻研先进的葡萄管理技术,每年到外地学习整枝修剪、肥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知识,根据种植土壤、温差等自然条件筛选优良种植品种,提高自己的种植技术与管理水平。在去年周边葡萄普遍价格不高的情况下,他种植的“阳光玫瑰”因为口感好、品质高,每斤收购价达到了15元。

在收获丰收喜悦的同时,李兆军始终没有忘记村两委的大力支持和党的好政策,“是他们给我提供信息,不断地鼓励我要勇敢地走下去,特别是谈支书,只要我有困难,他都会伸出援手,力尽所能地帮助我。”李兆军感激地说。

郑家湾村一直就有种植葡萄的传统,这些年因葡萄行情时好时坏,很多农户都放弃了葡萄种植。“事实上,种植葡萄还是大有可为的,只是大家没有规模化和品牌化,我作为村里葡萄种植的大户,我一定要担当起致富引路人的责任!”李兆军说,近年来,他把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教授给了附近的乡亲们,鼓励他们一起种植葡萄发家致富。

2021年,李兆军以自己的名义成立了葡萄专业种植合作社,只要加入到合作社中,他便从葡萄种苗选种、培育、种植、抽穗发芽到果穗梳理、果实成熟,全程无偿帮助他们科学种植。目前,李兆军的葡萄种植户“学生”已经超过10户,他直接参与管理、指导的葡萄面积约100亩。

“有空我就待在葡萄棚里,这样我心里踏实,我们得把葡萄当成自家孩子一样好好照看,不辜负乡亲们。我们要用勤劳的双手,去创造美好的生活。”李兆军抑制不住丰收的喜悦,开心地说。 

编辑:唐文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