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一类资质新闻网站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新闻 > 正文
【发现·乡村】“两把刷子”谋幸福
时间:2023-09-18
来源:常德日报·常德融媒客户端
分享到:

常德日报记者 杨荣国 通讯员 李香灵 文/图

“他是我们周边最有名的漆匠,人勤快又实在,家里有刷油漆的活交给他,我们都放心!”近日,记者来到澧县金罗镇界溪河村寻访脱贫户周书炎时,村民们竖起大拇指不停地夸赞。

走进周书炎家中时,记者发现他家里的小洋楼宽敞明亮,周围还带着一个宽敞的院子,时不时传出一阵阵鸡鸣声,显得格外清幽……

周书炎工作照2.jpg

工作中的周书炎

“幸亏了漆匠这个手艺,如今我们一家靠这门手艺过上了好日子!”周书炎热情地迎了上来,“这房子是前两年新修的,家里的家具也全是新买的!”周书炎自豪地说。

“荒年饿不死手艺人。”冲着这一点,当年20岁的周书炎跟师傅向多清拜师学艺,苦练技艺。多年之后,周书炎也已经成了老漆匠。“在你们的记忆里,乡村漆匠的形象是不是一年四季都穿着油迹斑斑,上面涂抹着各种颜色、多种图案的‘花’衣服,一只竹篾篓,里面装着吃饭的家伙?”周书炎笑嘻嘻地问。

周书炎做漆匠学徒时,正是乡村匠人出外务工的高潮期,周书炎也同样加入了“打工”的大军。回忆起打工之初,周书炎依然觉得很是辛酸:“那时做漆匠,一定要人带着,别人不带,没办法接活。每天清早起来,自己就骑着破自行车,下乡四处打听哪家有木匠、砖匠做活,然后厚着脸皮去询问要不要油漆工,只求找到一个工作岗位。”

好不容易找到工作,却又由于技术不过关,总是一些墙面不平、涂料滴洒一地等小瑕疵,“当时就怕雇主以此为由克扣工钱,结账时只能一直低着头不停地搓着手。好在淳朴的村民对新人很和善,一直对我很包容,很多雇主还不停地安慰我!”周书炎至今仍然很感激这些淳朴的雇主,坦言如果不是他们的包容,“或许自己就坚持不下去了。”

“漆匠要学精不容易,如果只是混口饭吃,技术含量其实是不高的,更多是苦力活,还有难闻的气味。比如开始时,刮板是铁皮做的,极其磨手,磨得两只手都出血,双手都长满了厚厚的茧子。”周书炎说,做油漆工尽管苦,但是工资还算不错。

有漆匠这份手艺的支撑下,周书炎一家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勤劳肯干、为人实诚的他也完成了成家、生娃的人生大事。 

2013年,周书炎的父亲检查出癌症,母亲因为残疾早就失去了劳动力。两个小孩相继出生后,妻子只能在家照顾老人和孩子,生活的重担全部压在了周书炎一人身上。

村干部了解到他家实际困难的情况后,决定将他们一家人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名单,低保补贴、残疾人政策、教育资助、医疗救助等一系列好的惠民政策向他们家倾斜过来。

“生活窘境虽然解决了,但是日子不是这样过的!我是一个手艺人,绝不能躺在政策的‘温床’上坐享其成,脱贫致富还得靠自己!”自幼好强的周书炎几经思索,决定还是以手艺为突破口,谋取一家人的幸福。

漆匠这门手艺入门很容易,做精很难。为了提高自己的技艺,周书炎空闲之余不断向老师傅虚心请教,帮扶干部也为他积极提供各类培训渠道,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培训,他的手艺终于有了很大的突破。

周书炎与妻子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两人的打拼下,终于赢得了周边村民们的认可,渐渐在装修圈子打拼出一些名气。作为一名漆匠,周书炎不仅受到村民的欢迎,是在好心人的帮助下,开始揽起了装修工程。

2017年,周书炎一家成功“脱贫”。  

近几年来,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村民们几乎家家户户都盖起了新房,油漆工程需求量大增,周书炎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经过几年来的辛勤努力,周书炎一家的日子也越来越好。

“我不怕吃亏,也不怕活脏,只要有活干,我哪里都愿意去。我现在一个人一年就可以赚到5万多元呢!”周书炎很有成就感地说,干漆匠这行看似活儿轻,实际上也隐藏着风险,在刷漆过程中容易损伤皮肤,患上难治的皮肤病。周书炎心里也有些许担忧,“但转念一想,行行都有困难,行行都不容易,自己稍微注意点,戴好口罩,多锻炼身体提高免疫力,问题不大!”

凭着自己的努力,周书炎不仅自己增收致富脱了贫,还带领着村民一起增收。随着技术水平和信誉度的不断提高,周书炎接到的活多了起来。“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再说我自己挣了钱,村里贫困的人还很多,我就想着有钱大家一起赚!”周书炎诚恳地说,只要肯吃苦的村民,都可以自己的队伍。对于想要学技术的人,周书炎也乐于教授。

“周书炎不等、不靠、不要,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致富,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界溪河村村干部介绍,在周书炎的带领下,如今村里已经形成了一个漆匠团队,给不少村民开辟了一条新的致富途径。

编辑:汤雅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