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彦
湿地是濒临江、河、湖、海或位于内陆,并长期受水浸泡的洼地、沼泽和滩涂的统称。我们的地球被湿地覆盖的面积仅占约6%,湿地却为全球20%的已知物种提供了生存环境。
“国际湿地城市”称号,代表了一个城市湿地生态保护的最高成就。2018年,常德官方代表从阿联酋迪拜举行的国际《湿地公约》第13届缔约方大会上领回“国际湿地城市”证书,成为13个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之一。
9月5日至6日,国家林草局考察组对我市国际湿地城市续期审核工作进行了考察评估。几年过去,常德人对湿地的保护又做了哪些加法?
最新调查结果显示,常德现有湿地面积26.53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4.6%;其中湿地保护面积13.85万公顷,相较于创建国际湿地城市时增加0.52万公顷,增长了3.9%。全市有西洞庭湖、津市毛里湖两处国际重要湿地,桃源沅水等8处省级重要湿地。近年来,通过大力实施湿地生态补水、湿地污染控制、基础服务设施、湿地生态恢复和综合整治等重大专项建设,加强湿地保护与修复;同时通过地方立法立规,建立联动协作机制,创新湿地执法模式,切实巩固治理成效,呈现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河湖管理水平持续提升、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持续加强的美好景象。全市46个国控、省控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分别达到89.1%和91.3%,西洞庭湖蒋家嘴国控断面水质持续保持Ⅲ类标准,城乡生活污水出厂水主要指标达到Ⅲ类标准;河湖长制工作一直走在全省前列,2022年获得国务院真抓实干激励表彰;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修复项目被自然资源部评为中国山水工程典型案例……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近年来,随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人心,对过去粗放式发展模式的反思与修正,对人和自然共生关系的重视与讨论,已成为社会共识。尤其是,人们对湿地的认知逐步升级。作为“地球之肾”的湿地,不仅是改善生态环境的利器,还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我国自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以来,积极履行公约宗旨和义务,用30年实践湿地保护管理模式。目前全球43个国际湿地城市中,中国占了13个,位居世界第一,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什么叫大国担当。具体到常德人而言,保护好湿地是我们对洞庭湖的责任,是我们对长江的承诺,更是我们对子孙后辈的交代。
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湿地保护工作不能止于保护,兼顾保护与发展,合理开发和利用,最终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传统东方智慧的当代体现。
浙江杭州西溪湿地是中国第一个国家湿地公园,当地一方面通过截污纳管、引水入园、植被生态修复等方式抢救性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一方面开发民俗节庆活动,发展生态旅游,带动当地居民就业,共享保护利用的成果和收益。
广东湛江着力探索推动生态资源价值化,加快推进海洋碳中和试点城市建设,湛江红树林造林项目成为中国首个蓝碳碳汇项目,红树林正逐步变成“金树林”。
常德也在尝试将湿地资源融入城市发展,依托海绵城市建设,重点打造了柳叶湖环湖风光带、穿紫河风光带等标志性景观,满足市民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仅穿紫河关联产业每年可实现收入3000万元以上。
2022年6月1日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提出“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统一”,即为国际湿地城市群指明了下一步的方向:从湿地出发,打通“两山”转化路径,把生态优势变为发展优势,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效益,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作为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常德的环境和机制已有良好基础,可大胆探索一条以保护促发展,乃至以合理利用鼓励保护修复的路子,形成一套湿地保护的常德经验,擦亮城市名片,推进开放合作,增强国际影响力,为讲好湿地保护的中国故事贡献更多方案。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