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
7月26日,《常德融媒》以《常德汉剧后备人才定向委培班招生工作顺利收官》为题,报道了常德汉剧后备人才定向委培班,从305名学员中最终招录40名汉剧“苗子”的新闻。这给进退两难的地方戏保护工作,带来了吹动“一池春水”的欢快和鼓励。
在传统戏曲日渐式微的当下,谈起如何保护传承发展地方戏,每一个从业者都多少夹带着一丝悲情。
这悲情源于乡戏一开锣鼓喧天盛极一时的场景,也源于十里八村村民肩上背着一个、手上拉着一个还前胸贴后背的记忆,就像这春风留不住夏雨,夏天也装不了秋收一样,时代变化无穷的剪刀裁剪出了缤纷多样的艺术样式,社会滚滚向前的车轱辘也在泥土地上轧出了纵横交错的生活“要道”,人们虽与这种古老的戏曲或者生活渐行渐远,却也一直为它们保留着一条幽香之道。
这不是一种表层现象上的消亡,而是一种顺应时代发展的衍生或者共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要保护要发展,就得意识到是一种变换,而不是简单的替换。而当下一个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情况是,戏还在,传承人越来越少,几近以个位数计。
那首先就得解决人的问题。
一栋房屋久不住人自然灰尘遍地,百孔千疮,甚至轰然倒塌,一个行业如果失去了最基本的从业者,青黄不接必然导致断竿残菊。自今年5月份启动报名后,共有305人报名常德汉剧后备人才定向委培班。经过严格的初试、复试、政审、体检、递补,由国家、省、市级9位专家组成的评审团最终评定了40名学员,还将进行免费的8年委培。不说这是未来常德地方戏的“黄埔军”,不说这305个报名者中有遗珠,也不说这40个小星星能星火燎原,至少,已经出现断代荒的常德汉剧高腔有了“衣钵传人”。
有了人,就必须要解决戏的问题。
传统戏曲与流行音乐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我们能否找到戏曲与流行创新融合的方式,甚至超越流行的方式,让更多的年轻人体会到戏曲之精髓、传颂戏曲之秀美?虽说传统汉剧剧目多达450余个,“三杀五图”“七山四斩”虽然曾经名噪一时,但多以杀伐打斗、炽烈火爆见长。我们能否与时俱进在创作精品上做加法,在依赖原有剧目上做减法,大胆创新,大胆舍弃,让常德汉剧古树发新芽?凡是艺术,就需要载体,需要舞台,我们能否腾出更多的剧场,增加更多的曝光度,吸进常德更多的故事,让常德汉剧高腔叫好又叫座?
“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鲁迅在《社戏》一文里曾深深怀念过故乡的社戏,从明代起一步步演化而来的常德汉剧高腔,也曾是洞庭湖西畔老百姓的精神食粮,我们希望,以后能吃到更多“那夜似的好豆”,看到“那夜似的好戏”。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