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日报记者 杨晟 通讯员 周赛军 文/图
夏日清晨,稻田间还透着如丝般的薄雾,“哞哞”的叫声,开启了欧阳石桥养牛的一天。添草、喂料、加水……20多头牛时而“哞哞”高歌,时而“吧唧”吃草饮水,整个院落焕发出勃勃生机。
“只要舍得干,日子就会越来越好。”在汉寿县崔家桥镇保安村脱贫户欧阳石桥看来,养牛是他生活的希望,也是他们全家的经济来源。
今年58岁的欧阳石桥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勤劳、务实、肯干,祖祖辈辈几代人扎根农村,靠着耕作勉强度日,家庭收入微薄,常常入不敷出。曾育两儿一女,大儿子和二女儿先后因意外过世,现有一子在义务教育阶段,家中收入主要靠夫妻两人辛勤劳作。
2014年,乘着脱贫攻坚的东风,保安村村两委考虑到欧阳石桥的家庭劳动力缺少,子女读书开支负担大等情况,将其纳入贫困户,希望通过利好政策改变他的生活困境。
生活的重担和家庭的变故没有压垮欧阳石桥的意志,反而更加激发了他坚韧、顽强、不服输的精神。自纳入贫困户以来,他深知,必须乘着这场利好的东风改变自己的生活。几年来不断地尝试学习,其间也种过粮、蹬过三轮,都没有好的成效。终于在2017年,让他想到出了一条新路子--养牛。
“没有技术怎么办?没有本钱怎么搞?好不容易想到的好路子就要这样放弃了吗?”那段时间内,欧阳石桥天天茶饭不思,在家里唉声叹气,他老伴儿实在看不下去的,拨通了保安村党总支书记欧阳立新的电话。
“欧阳书记,你来我家看看吧,这老头子天天在家快愁疯了,天天想着他的牛,饭也吃不下,这样下去怎么得了。”当晚,欧阳立新就和村里的扶贫专干赶到了欧阳石桥家里,了解到他因为资金和技术发愁后,安慰道: “这个好办啊,我听说邻村有一个养牛大户,搞得还不错,明天我就联系下他们村里的支部书记,你去他家好好学学。”书记的一句话让欧阳石桥吃下“定心丸”。
2017年7月,欧阳石桥申请到了3万元的扶贫小额信贷作为启动资金,购买了2头牛,简单地搭建了牛棚,那段时间,欧阳石桥几乎天天扎在牛棚里,成天围着那两头牛打转,生怕牛儿吃不好、睡不好。
通过欧阳石桥不断地学习、探索钻研养牛技术,终于了解透了一套肉牛养殖及防疫技术,在镇畜牧站、村级两委的大力支持下,他的养牛技术逐渐成熟。
“平时一定要控制好牛舍内的温度及湿度,做好饲养管理,注意卫生,保持牛舍干燥通风,及时预防牛病。”说起养牛的注意事项,欧阳石桥侃侃而谈:“我每天给牛喂三次食,食后两小时内及时喂水,也会经常带着他们出去逛逛,增加运动量。”
通过4年多的努力,2021年年底,欧阳石桥的肉牛养殖已基本稳定,建好了200多平方米的牛圈,存栏20多头,年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实现了创业致富的梦想。
如今,欧阳石桥的心情好了、笑容多了、家庭生活也更幸福了。“只要我自己不放弃,就没有什么能将我打倒。” 欧阳石桥说,在他最困难的时候,党的好政策不仅仅给了他资金上的扶持,而且大大鼓舞了他养殖黄牛的决心,在他阴霾的日子里燃起了新的希望。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