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日报记者 杨晟 通讯员 童烁炜 文/图
小暑时节,走进汉寿县洋淘湖镇冲天村乡村振兴车间,灯火通明,工人们手指跳跃,加工着鞋底鞋面,一片繁忙景象。
突然,一阵急促的“笃笃”声传来,只见一名左腿残疾、拄着双拐的中年男子走进来。他坐到缝纫机前,开始鞋面铲皮的工作。他就是冲天湖村远近皆知的自强不息典型——脱贫户蒋建军。
蒋建军3岁时,因患小儿麻痹症导致左腿不能行走,落下了终身残疾。作为家里唯一的男孩,蒋建军从小就非常懂事,为了不给家里增加负担,小学毕业后他便辍学在家,帮助父母务农。
前面的路该怎么走?总不能一辈子靠父母养着吧?蒋建军想为父母分担,靠自己双手挣钱,成为自食其力的人。
1993年,26岁的蒋建军开始拜师学艺,虽然腿残疾,但他脑袋瓜却很聪明,缝纫机踩得很灵活。经过半年多的学习,他掌握了一门缝纫技术。又能为家里挣钱,还能为邻里乡亲带来方便,蒋建军的心里别提有多高兴。在此后的人生中,缝纫机一直伴随着他,成为他谋生的工具。
蒋建军自强不息的优秀品质吸引了同村姑娘文姣的目光,34岁那年,他走进了婚姻。然而,一次残酷的意外,导致妻子文姣左手瘫痪,说话不清,走路不稳,只能用笑容与人交流。两个残疾人在一起怎么生活呢?这让蒋建军犯难了,随着大女儿和小儿子的出生,这个本不宽裕的家庭日子越发紧巴。
2012年,蒋建军父亲因病去世,古稀母亲患上了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老土的砖瓦平房在村里格外扎眼,家里唯一的高档家具就是一部老旧电视机。2014年,他们一家五口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刚开始,蒋建军种了2亩多田,农闲时就为村民缝补衣服补贴家用,但一年下来,他再怎么努力,也就挣个几千元,加上政府的低保,一年的总收入也不到1万元。
2016年,县乡两级扶贫干部来到蒋建军家中,发现他家适合养鸭子。在扶贫干部的鼓励下,夫妻俩燃起了希望。依靠汉寿县残联提供的1.6万元扶持资金,夫妻俩购进200只稚鸭,搭建了鸭棚,开始了“拄着拐杖吆喝鸭”的别样人生。
谁知道,这“鸭司令”也不好当,需要很精准的防治技术。头几年,鸭子生病了,病情控制不住,一连死上好几只,有时候到年终只剩下一百来只,这让夫妻俩很是心疼。
面对这种窘境,这鸭子到底还养不养呢?蒋建军看着背着书包上学的女儿,一直在身边鼓励自己的妻子,思来想去,他下定决心要养好鸭。于是,他重拾信心到同村的养鸭大户那里请教,还买来专业书籍在家自学钻研,慢慢地,蒋建军终于摸出了些门道,学会了给鸭子打防疫针、喂药,养殖技术也一天天提高了。
“我最喜欢听的就是鸭子‘嘎嘎’的欢快叫声,象征着我们这个家庭的希望。”蒋建军笑道。2019年,夫妻俩养鸭尝到了甜头,200只鸭子获纯收入近万元,加上在村里扶贫车间打工的收入,蒋建华家的综合收入达到3万多元,顺利脱贫。
同时,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蒋健军家焕然一新。厨房安上了抽油烟机、卫生间装上了坐便器。去年,洋淘湖镇政府安排蒋建军在村里的乡村振兴车间工作,3个多月收入近万元。今年,蒋建军新买了一台电动缝纫机,准备接受大公司的来料加工业务,为家里再增加点收入。妻子文姣则打理着家务,给鸭子喂食,一家人其乐融融。
蒋建军说,他很感谢从前经历的磕磕绊绊、跌跌撞撞,逼着他不停地成长,不停地学习新知识。曾经的苦难,总有一天会变成生命中最亮的光,照亮着自己的人生。蒋建军夫妻俩就是这样,用其顽强的意志力演绎了一段励志的人生。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