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玲
文明的引力有多大?3月23日《常德日报》刊登的通讯《文明丹洲的“引力”》给出了部分答案,让读者看到了文明的引力给丹洲带来的现实红利。 这个2022届湖南省文明乡镇,因为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巨大磁场,不仅平日引来众多游客,让一个个原本平平无奇的村落变成了景区,还吸引了100多位市民到此落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艺部落。
“艺丹沅”文艺部落改造的空心房之一。记者曾楚乔摄
除了紧靠沅水、邻近市区,拥有大面积的河滩,与其他乡镇相比,丹洲并没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一马平川便没有错落有致的景象,处于城市的边缘便失去了幽深宁静。丹洲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成为为“文艺”代言的乡村代表,源于一次次以利他主义为前提的自我革新。丹洲乡太平村文明屋场示范点创建公示栏。记者曾楚乔摄
几年前,丹洲乡推动幸福屋场建设,太平村村民主动拆除了自家的围墙,将房屋的前坪提供给前来游玩的市民停车,避免了旅游旺季的“抢车位”大战。拆,是城市化进程中经常看到的一个字,仿佛携带着势如破竹的力量,但是要村民拆自家的围墙,与城市扩张中的棚改征拆是有区别的。 这种拆除没有补偿,完全依靠村民们自己从思想上认识和改变。这种认识需要他们反思和超越年深日久的地盘意识,这种改变需要他们认清和适应发展大潮的方向和流速。拆,从提上议事日程到落实到具体行动,既是乡村两级的开放决心,也体现了村民在思想认识上的巨大转变。拆除围墙之后,丹洲乡又因地制宜,利用路旁的空地顺势修了不少停车坪,方便游客即时停车又不造成道路拥堵。表面看来,这只是拆除围墙和增修停车坪,实际上是尽可能地给人提供方便,这是打开双臂的姿势,是欢迎拥抱的姿势。
“中国好人”陈代春在楠木村代春日间照料中心担任志愿者。记者曾楚乔摄
短短几年时间,100多位市民成为丹洲新村民,回头来看,若没有刀刃向内、换位思考的能力与胸怀,丹洲不会有这样欣欣向荣的景象。当新村民与原居民因为生活习惯等发生矛盾时,丹洲乡村两级基层组织没有坚持己方立场,为“自己人”说话,而是在不断了解、沟通、总结之后,创新性地提出了“宅屋所有人+新村民+合作社”的模式,让新村民实现了从客人到主人的身份置换。这种置换,让初来乍到者有资格以村民身份参与乡村建设和治理 。这种置换,更是丹洲在发现和正视自身局限之后的与时俱进。这样的巨大决心让新村民放心地呼朋引伴,用实际行动为丹洲的自我革新点赞。乡村旅游因其独特的气质,始终挺立在旅游业的变换迭代之中。丹洲也看到了旅游经济在乡村振兴中的契机,并在一次次自我革新的基础上,为乡村旅游增添了文艺的元素,叠加了文明的份量。
丹洲乡成片油菜花与农房相映生辉。记者曾楚乔摄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