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孟琦
今日,笔者在《常德日报》上看到第21届常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部分一等奖作品的相关报道,仔细读完后不禁想为这些敢想敢为、善作善成的科创青少年们喝彩。
近年来,从天宫、北斗、嫦娥到天和、天问、羲和,中国航天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从蛟龙、深海勇士、奋斗者到海星、海龙、潜龙、探索,中国的深海探索后来居上;还有“中国芯”“智能造”“未来车”“数据港”等等,都是中国在世界上响亮的名片。这些前沿科技的科普和背后的故事,通过各种平台、各种形式一步步走向大众,既拉近了普通人与科技创新的距离,更重要的是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种下一颗颗热爱科学、追寻梦想、探索未知的种子。
查阅《常德日报》的报道,第21届常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共有各区县(市)和市直学校选拔推荐的1166件作品参赛,围绕“创新·体验·成长”的主题,作品涉及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工程学等学科,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但不论是由20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亚瑟·阿斯金发明光镊激发兴趣,从而探索研究出的“光镊原理演示实验装置”;还是从身边一次车祸惨剧引发思索,试制成功的“一种汽车安全事故辅助救援系统”;还是因为好奇古代四大发明,和同学们一步步复制过程完成的“走近造纸术”……每一件作品都体现出了科学教育激发培养的青少年们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许多科学工作者在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时都曾表示,学生时代种下的科学梦想,会在日后的科研岁月中茁壮成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沙国河说,自己儿时就喜欢动手制作收音机、电动机,梦想成为发明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祝世宁回忆,小学时读到的《科学家谈21世纪》让他对未来产生了憧憬……不是每个青少年最终都会走上科学研究的道路,但求知欲、想象力,对每个人的成长都大有裨益。
科技是国之利器,世界上的现代化强国无一不是科技强国、创新强国。而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科学的希望。因此,全社会要为青少年创新创造营造良好环境,提供更多机会和更大舞台,帮助更多人树立科学梦想、坚持科学梦想、实现科学梦想。
根据赛事安排,本届大赛中部分优秀作品将代表常德参加4月举行的第44届湖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胜出者还有机会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又是新的一年,期待常德青少年们更多创造力作品的精彩呈现。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