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瑶
上周五笔者去长沙,17时忙完工作通过“铁路12306”APP订返程高铁票,一通操作,才好不容易把20时30分的车票“抢”到手。朋友提醒:“今天周末,回家的人多。”
写这篇文章是在上周日中午,“铁路12306”APP上,从14时40分起至20时08分,12趟“G”“D”打头去长沙的列车票已被全部订完。这让笔者对“虹吸效应”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过去13年,快速安全的动车在华夏大地往复穿梭。它以高铁枢纽站为“点”,以沿线城市为“轴”,在枢纽站周边地区扩散形成范围不等的“面”,聚集人才流、物质流、资金流、技术流和信息流等,又在“交通圈”圈外扩展联接成“网”,引发了铁路枢纽经济区的涅槃重生,让全国19个城市群用占国土总面积25%的土地吸纳75%人口、创造了88%国民生产总值。
但同时演进的是:城乡间移民逐渐被城市间移民所取代;一二线城市和三四线城市的分化日趋明显。湖南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表明,2020年全省常住人口为6644.48万人,比2010年增加74.41万人,增幅1.13%。其中,长沙一地净增300.38万人,增量是全省的4倍多;常德、岳阳、衡阳、益阳流失人口均超过40万人。提升城市吸引力,成为高铁时代众多三四线城市拓展发展动能的关键。
提升城市吸引力,需要我们更加重视城市功能的匹配。高铁时代的城市转型,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城市群适应交通方式变革、进行区域空间重塑、并构建起新型有序的空间体系的过程。我们要把提高城市品质摆在城市建设的重要位置,切实强化规划的引领作用,实现从项目引领规划向规划引领项目转变,突出规划的战略性、前瞻性、科学性,按照精致建设、精细管理的理念,优化城市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努力创造宜居、宜业、宜游的良好环境,强化作为节点城市的支撑和吸纳能力。
提升城市吸引力,需要我们更加重视城市温度的彰显。城市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我们要以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为重点,提升城镇的宜居度;以推动农村转移人口就地市民化为牵引,提升城镇的承载力;以“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为导向,提升城镇的人民性。同时,还可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需求,探索建立适应人口结构变化的城市空间更新模式,提升老年人生活的安全感、舒适度,释放和彰显城市的温暖。
提升城市吸引力,需要我们更加重视城市特色的塑造。任何与一二线城市不同的地方都可能是发展机会。常德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城市特色元素是水。我们可以继续将城市定位与基础设施建设、市容市貌管理、环境治理与保护、文化旅游资源整合等各方面有机结合起来,深入发掘、定义和延伸水文化的空间和肌理,按照“城景一体全城5A”的理念,把常德建设成为国际国内知名的休闲度假型旅游目的地。让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水文化来壮大城市的产业、财富和动力,进一步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