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琳
10月28日《常德日报》以3个整版的篇幅刊发了《稻熟洞庭西》的特稿,拆解了常德连续18年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名列全省榜首的“密码”。而与之对应的是湖南省连续18年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位居全国之冠,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八连丰”的成绩单。
特稿从常德源远流长的稻作文明起笔,以全景视角对我市“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壮阔图景进行了立体展现。连续19年中央1号文件强农惠农政策的春风,鼓舞着农业大省事事走在前列。而常德历届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上级指示精神,因地制宜出台举措,用智慧和汗水为习近平总书记发出的宣言:“我们有信心、有底气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贡献了扎实的注脚。
事实证明,围绕保障14亿人吃饭安全的粮食生产,从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出台,到省、市、县、乡镇党委和政府的层层领会与逐一落实,形同一张“网”。其不断升级的强大内驱力释放的不仅是亮眼的成绩单,还有常人容易忽略的“系统之美”。
靠天吃饭的农业能够赢得连年丰收,不就是“人定胜天”的写照吗?然而,这样的奇迹,别说个人不敢想,即便是一村一乡、一市一省,仅凭单打独斗,也只能是痴人说梦。这背后最为首要的是国家宏观政策的定调和支持,比如全额免征农业税、农作物良种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农资综合补贴、高标准农田建设、创新土地流转方式等等,有了“尚方宝剑”,省市等各级党委、政府才能放手大干,才有层出不穷的办法守住“藏粮于地”的基本盘。
其次,我们之所以能够做到“藏粮于技”,背靠的是全球唯一现存于中国的全产业链工业体系,跑在地上和飞在天上的农机应有尽有,且在加速升级迭代中;加上强大智能信息技术的赋能,“数字式”高效农田正在神州大地纷纷落子,魔术般令人目不暇接;还有高效完备的电商平台和物流网络的加持,为农业生产降低成本的同时,也极大地拓宽了农产品的营销市场。
再次,各行各业的互联互通互利互惠,让人们不再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井底之蛙,而是关联地、整体地、动态地审视问题的思考者和践行者。尤其是我们的地方父母官,在复杂的系统中日益成长为解决实际问题的高手。
无疑,常德就是其中的优等生。通过几十年的治水管水,构建起了“水系连通、水道畅通、丰枯相济、安全高效”的常德水网,确保旱涝保收;通过田块整治,实现了“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综合配套,因之形成的高标准农田有效破解了常德栽种双季稻的气候瓶颈;通过创新工作模式和搭建服务平台,将土地流转推上了规范化和规模化的快车道,由此催生的专业合作社如同滚雪球一般越做越大,当仁不让地成了常德迈入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主力军;通过大规模的水稻主推品种筛选与推广服务,让常德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有了坚强的后盾……林林总总,助力常德在湖南“第一粮仓”的交椅上稳如磐石。
诚然,在“十八连丰”的辉煌记录里,常德只是其中的一个缩影。但是,管窥这一缩影,足以让我们领略系统之力带来的“正反馈”的强大。系统布局中提供要素的魄力、连通要素的能力、兑现功能的实力,合成很大一盘棋。它不断地放大、增强初始的发展态势,让增长可以指数级地持续下去。如此生动又有说服力的范例,在我国的交通、新能源等诸多领域都能找到相似的样本。而这样的探寻和思考,也是我们重新发现中国的有趣之旅。
点击下方图片查看特稿
《稻熟洞庭西——探寻常德市连续18年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位居全省第一的“稻作密码”》
↓↓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