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德桂
据国家气候中心监测评估,从6月13日开始至今的区域性高温事件综合强度已达1961年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强。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强度大、极端性强等,是这次区域性高温事件的特点。高温与少雨“交配”出旱魔。据水利部发布的信息,长江干流及洞庭湖、鄱阳湖水位较常年同期偏低,且均为有实测记录以来同期最低。洞庭湖之西的常德,没有逃脱干旱的魔掌:7月中旬以来,常德各地陆续出现旱情。眼下,全市耕地受旱面积22.16万亩,其中干枯0.36万亩,重旱面积4.24万亩。(见《常德日报》8月18日头版相关报道)
旱情就是命令。全市抗旱Ⅳ级应急响应已经启动。旱灾不像洪灾那样立马可见惨景,全市各级各部门不能有丝毫懈怠,要争分夺秒,闻“旱”而动,发扬常德人民伟大的抗洪精神,像对待汛情那样来对待旱情,迅速扛起防旱抗旱重任,想方设法确保群众饮水安全,保障大牲畜饮水和农作物时令灌溉用水需求的抗旱目标。水利工程是防汛抗旱的“利器”,也是防汛抗旱的“重器”,科学精准调度水利工程是抗旱的有效手段,也是抗旱的关键措施。我们要科学有序应对旱情,统筹联调宝贵水资源,做到精准调水引水,科学放水、科学用水。要及时捕捉天上“积云”相聚的机会,随时准备实施人工增雨,有效缓解旱情。要确保沟渠畅通、机埠不“趴窝”,确保有水引得进。有效抗旱离不开电力保障。眼下,全市用电负荷不断增大,多次创历史新高。面对如此之高的用电负荷,要进一步科学统筹好生活用电与生产用电的需求,居民要科学用电,企业要错峰生产,全社会要节约用电,以提高用电效能。要建立抗旱救灾“包联”机制,一层抓一层,层层抓落实。领导干部要深入田间地头,到旱情最严重的地方去,到群众最需求的地方去,靠前指挥,科学调度,始终与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激发群众自救热情,凝聚起抗旱救灾的强大力量。
抗旱就是保民生,就是保国家粮食安全,就是保大局稳定。我们说秋天是收获、丰收的季节。时间让我们离收获的日子越来越近,但旱魔却让我们离丰收的时候越来越远。高温少雨持续期和中晚稻需水、产量形成的关键期重合在一起,势必严重影响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秋粮是全年粮食生产的大头,比例占到了七成以上。从农民的利益来看,秋粮是农民的命根子。从国家利益来看,秋粮影响着国家的粮食安全。持续高温干旱不仅使秋粮受损,影响到“米袋子”,而且还使水果蔬菜减产,影响到千家万户的“菜篮子”。一头连着百姓的基本民生,一头连着国家大计,抗旱救灾的重大意义不言而喻。全市上下要高度统一思想,提高政治站位,把抗旱救灾作为当前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众志成城,坚决打赢抗旱救灾这场硬仗。据预测,长江流域还将持续“发烧”,我们要消除畏难厌战情绪,切实做好抗大旱、抗长旱的各项准备工作,最大限度减轻旱灾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把旱灾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高温与干旱警示我们:面对气候灾害、粮食与能源安全,我们要有更多未雨绸缪的应对之策;我们要更加树牢“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观念,要有大汛大旱的远虑,研究新阶段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举措,加快健全农业灌溉设施体系,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力度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粮食等农作物生产不再“望天收”。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