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一类资质新闻网站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新闻 > 正文
【沅澧时评】对耕地“非农化”说“不”
时间:2022-08-10
来源:尚一网
编辑:粟钰
作者:胡德桂
分享到:

■胡德桂

耕地“非农化”的底数,我市已经摸清。目前,全市共发现398宗耕地“非农化”问题,占用耕地3189.78亩,其中占用永久基本农田781.07亩。(见《常德日报》8月8日头版报道)

“非农化”的“耕地”,其实是徒有虚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耕地了。耕地“非农化”,占了耕地——这是最核心的问题;破坏了耕作层——这是最关键的问题。比如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种植苗木、草皮等用于绿化装饰的植物以及种植杨树、桉树等根系发达的树种,都严重破坏耕作层,几乎不能再用于粮食生产。还比如,以河流、湿地、湖泊治理为名,擅自占用耕地,甚至占用永久基本农田挖田造湖、挖湖造景,直接就把耕地给“吃”掉了。

保护耕地,就是守护我们的饭碗。我国人口众多,每年消费的粮食超过7亿吨,而全球谷物年贸易量也只有4亿吨左右。很显然,靠别人解决吃饭问题是靠不住的,中国人的饭碗,必须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然而,我国“人”“地”矛盾突出,耕地占世界的比重,远低于人口占世界的比重,粮食生产所依赖的耕地短缺。2006年,基于人口、粮食亩产与复种指数等综合因素,计算出若确保我国粮食自给率稳定在95%以上,则至少需要18亿亩耕地。于是,守住18亿亩耕地首次出现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后来,频频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耕地保护,在近些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都是一项重点任务,特别是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以“长牙齿”的硬措施严防死守耕地保护红线。这是一个具有法律约束性的指标,是一条不可逾越的保饭碗的红线,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国家战略。

然而,就是这样一条红线,也遭到了践踏。耕地“非农化”,是一种赤裸裸的践踏。“占补平衡”中的“偷梁换柱”,是一种偷偷摸摸的践踏。所谓“占补平衡”,就是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必须“占一补一”。但有的地方采取“偷梁换柱”的做法,来实现表面上的“占补平衡”。比如,在城镇旁边占用了耕地甚至是占用了永久基本农田,再在黄土坡上甚至在石头山上“垦荒”充数,数量上是“占一补一”了,但没有实质、实际作用,它根本就不能用来种粮食。这是一种弄虚作假,自欺欺人的行为。

还有的地方打着给农民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的幌子,将耕地租赁给个人或企业,用于非农经营或非粮生产。从局部来看,也许是增加了农民收入,但从全局来看,却侵占了大家的利益,有从别人碗里抢饭吃之嫌。从耕地挖潜上来增加农民收入的思路没有错,但前提是不能让耕地“非农化”。其实,在不把耕地“非农化”的前提条件下,耕地挖潜,方法多多。比如,加强水利设施建设,让庄稼旱涝保收;加强机耕道建设,减少运输成本;改良土壤,增加庄稼产量;推行数字化种植,确保庄稼品质;落实国家政策,不折不扣兑现种粮补贴。所以,耕地挖潜,没有必要把耕地“非农化”,更重要的是不允许把耕地“非农化”。

被称为“洞庭粮仓”的常德,国家商品粮基地县有8个,国家粮食大县有7个,粮食种植面积和粮食产量连续18年居湖南省第一。我们要无愧于“洞庭粮仓”的称号,坚决对耕地“非农化”说“不”。我们已经摸清了耕地“非农化”的底数。当务之急,就是要在坚决遏制新增耕地“非农化”问题的同时,对398宗耕地“非农化”问题实行挂账销号,并积极探索防止耕地“非农化”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