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一类资质新闻网站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新闻 > 正文
沅澧时评|哪样的人生注定与众不同?
时间:2022-06-19
来源:尚一网
编辑:
作者:罗琳
分享到:

□ 罗琳

从微信公众号“常闪经”上读到了不少本地人的故事,其中有“顽童”翟笃智,他拍摄并整理出了大量上世纪70至80年代常德工矿企业的照片;有活跃在武陵区丹洲乡义渡村的沅水民谣社,一帮文艺爱好者已把城郊的丹洲营造成了诗情画意的部落;有“入坑”越来越深的轻奢露营群体,正在加速改写休闲娱乐的画风;有辞职经营宠物店的朱瑞,以不断扩充的专业知识作为增值服务,为30多年的家传老店续写新篇;更有从大都市回乡的白领丽人商辉,以做大有机农业的雄心和智慧重构着我们近旁的乡土……因为他们的故事,常德的面貌变得更加生动起来。

从报道中推断,翟笃智应该是年近八旬的老人了,但他的“潮玩”生活花样一点不输有追求的年轻人。计划经济时期,尤其是没有恢复高考的年代,个人成才很大程度上依赖工作岗位带来的机会。不仅是翟笃智,同为工人出身的大导演张艺谋也不例外,他们都是由狂热的业余爱好者成长为具备摄影专长的人才,从而不断延续和升级着自己的人生之路。从他们各自的精彩,让人觉出把一件事情做成和把一件事情做出价值,其中的差别确实很大。

眼下正值毕业季,无论是高考选专业,还是关注就业新风向,文科好还是理科好又成了热门话题。然而,从宠物店主朱瑞的身上可以看到,走出学校以后,文理科的区别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重要,关键看自己的工作对象究竟是谁。如果工作对象是物,只要具备相关知识,那么上手就可以干活,缺点是被取代、被淘汰得也会很快。如果工作对象是人,那就不一样了,只要能不断给人追加增值服务,奉献令人惊喜的软技能,就不用担心用户的粘性不强。所以,只要有本事把工作对象从物变成人,也就有了源头活水。任凭雨打风吹,越“熬”越值钱。

从城市到乡村,丹洲文艺部落的自然长成,让人禁不住思考起需求和欲望的问题。满足基本的温饱是需求,吃得讲究穿出个性是欲望。需求是本能,欲望则是社会过程的产物。张口出声是本能,在什么样的地方歌唱,和什么人在一起共鸣,则是深度了解和参与社会以后才可能做出的选择。一旦这样的选择被证明是良性的、迷人的,那么,“所有美好事物都自成目的”这句话揭示的就正是这类选择所蕴含的价值。

从一线城市到小山村,商辉通过闯出去又杀回来,练就了一身“升级打怪”的能耐。检视她频繁刷新的履历,令人叹为观止。她在不断定义自己的同时,也用自己的创造力不断定义着越来越多人的生活样式。哲学家韩炳哲在《倦怠社会》一书中指出,传统社会建构的方式主要是规定人不能干什么,在这种否定性社会中,打破枷锁就是英雄;而我们正身处的后现代社会,建构社会的主要方式是肯定和赞同,干什么都有人鼓掌叫好,在这种肯定性社会,能管理自己的目标和注意力,持续找到人生的意义,才是英雄。商辉用自己的打拼启迪我们:最有价值的奋斗就是保持内心的挣扎,躬身入局,不断调整自己的人生参数,用不懈努力换来更多选择。

冷静观察,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时间私有化”的程度决定着一生过得是好是坏。尽可能把时间固化为自己独特的体验和对他人的影响,或许会成为我们追求的理想和理解他人的共识,从而更多收获任务模式和探索模式带给我们的双重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