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一类资质新闻网站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新闻 > 正文
【沅澧时评】被替代的与被淘汰的
时间:2022-06-05
来源:尚一网
编辑:
作者:谭明
分享到:

■谭明

5月31日上午,常德市首个警用机器人正式“上岗”。

据介绍,这台警用机器人采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搭载五路高清视频及高精度红外热成像,集成了环境感知、动态决策、行为控制和报警装置,可实现全场景全天候巡逻、自动报警、紧急求助及对讲、语音播报、自动充电等基础功能,协助公安干警在一些特定场景中执行重复性、危险性的任务,实现24小时日夜不停歇布控值守和巡防。

这并不是首台在我市投入应用的非工业机器人。而今,在餐厅、银行、美容机构、酒店、公共政务服务场所等多种不同的应用场景,我们都能见到智能机器人的影子。

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越来越多的智能机器人会更加走进我们的生活,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是技术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一座城市现代化的象征。

当然,也是诸多岗位、职业将被以智能机器人等为代表的人工智能产品替代的一个缩影,这是个不可回避的话题;因为,这并不是终将成为现实,而是已经成为现实。

回首过往,从最初的工业机器人应用到一些高危、简单、重复劳动的工作岗位,到当下智能机器人在社会其他应用场景的逐步铺开,机器人从“王谢堂前燕”飞入了“寻常百姓家”之迅速、广泛,确实有点让人应接不暇。不信,你翻开你家孩子的玩具箱,总能翻出几件智能陪伴产品。

这是科技进步的必然产物,也是现实需求的必然要求,是不可阻挡的必然趋势。把人类从简单、重复、繁重、危险劳动中解放出来,是人类的毕生追求。而面对老龄化、少子化、低生育化,人类也急需替代劳动力补充。可以合理的推测,在未来,人工智能代替人类劳动,可能是不分工种的、全方位的取代。

诚然,一种劳动被另外一种劳动代替,或许会产生新的岗位和劳动。珍妮纺纱机代替旧式纺车后,不就产生了新式纺织女工了吗?

但是,两种不同的劳动方式在激烈碰撞过程中,所产生的岗位替换,往往不是简单的对调。遥想当年,站在纺纱机前的和操作旧式纺车的,就并不是完全的同一波人。现实就是如此残酷,在一种劳动被另一种劳动取代的过程中,有被眷顾垂青的幸运儿,也有被替代、被淘汰、被抛弃的“无辜者”。这就是进化论视域下的优胜劣汰,是不可避免的。

机会只会垂青有准备的人。这种准备,便是自主学习。人之所以谓之于人,就是与身俱来的自主学习能力。1500万年前,人类先祖离开食物丰裕的森林,到食物相对匮乏、险象环生的草原生活。最终,之所以依然繁衍不息,走上地球食物链的“顶端”,便是不断学习、不断改变、不断适应的结果。

而今,面对人工智能,人类社会引以自豪并处之泰然的,便是能够自主学习。而,人工智能则反之,本质上依然是人类智能的模拟。并且,短期内还无法改变。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面对人工智能替代冲击的混沌变局,于社会普通人,自主学习依然是“不二法宝”。 与其不遗余力的去寻找不被替代的工作,找寻能让自己栖身的“安乐窝”,不如把这种不被替代性,转化为一种自觉适应、自主学习的内生动力。

这不仅是定力与魄力,更是一种睿智。毕竟,究竟谁是不能被机器替代的人,于每个人都是一个崭新的课题,答案在哪里,大家都在摸索。在“躺平”成为社会亚文化的当下,尤为重要。

最后,上世纪中叶,科幻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以高度的前瞻性、敏锐的洞察力提出了“机器人三原则”。而今,人工智能产品已逐步“渗透”进我们的生活;并且,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不断拓宽,数据安全就显得日趋重要。尤其是提供公共服务的机构、部门,在不断拓宽人工智能产品应用场景的同时,要更加注重数据安全的保障。其实,这也是替代与被替代,当一种服务被另外一项服务替代时,新的服务机制、保障体系以及劳动方式,也要不断的建立、完善和加强,这才能适应而不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