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凌
每逢“六一”儿童节,线上线下都将上演“假装是儿童”的游戏。因为,我们都保持着对童真的向往。
这一天,我们是否可以真正蹲下身来,试一试从孩子的角度来看待这个世界和自己的人生呢?
儿童节走过了73个年头。相比设立之初,儿童地位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儿童节的主题也早已由“保护”变成了“庆祝”,绝大多数的孩子生活在家长和社会的关爱之中,生存无虞、生活无忧。
表面上看,现在的儿童应该是再幸福不过了。但是,细细想想,或许事实并非如此。在这个“内卷”无处不在的时代,社会竞争的焦虑,让大多数孩子在懵懂中就被拉进了激烈的人生赛道,还没来得及享受天真烂漫的童年时光,就早早就被各种培训班、兴趣班绑定了身影。很多家长一边说着童年多美好,一边却让自己孩子的童年“没那么美好”:在家庭里,他们被迫“营业”,早早投入到知识的学习中;在社会中,他们必须谨守规矩,避免被贴上“熊孩子”的标签。摸鱼赶狗、爬树玩泥的“野小子”已经难以见到,却很容易在生活圈子和新闻中发现两岁背古诗、三岁学游泳、四岁弹钢琴等等各类“牛娃”。
如今,我们也许自觉或不自觉的习惯于用成年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让正值童年的小朋友们拼命扮个大人样儿。正如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中提到的,电视时代,一切信息都能够在成人和儿童之间共享,成人和儿童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孩子们提前进入了成人世界。
孩子的至善本心、初生牛犊的勇气、不知疲倦的探索欲、细腻入微的感受力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都是我们羡慕和向往的。将心比心,作为家长准家长的我们,或应扪心自问:怎样一种亲子关系,才能培育出孩子健全的人生起点?选择怎样的教育,才会让孩子成长为自由思想、独立生活的人?我们是否应该给孩子们一点空间和时间,不要因为社会的压力、功利的考量,让他们过早失去了童心。
《小王子》里面有一句话:“所有的大人曾经都是小孩,只是很少有人记得。”社会高速发展、时代滚滚向前,有人被裹挟着狂奔、有人干脆佛系躺平……面对一条条岔路不知所措的时候,儿童节这个特定的时刻,正是回溯本心、反观自我的契机。
逆行没有硝烟的抗疫战场、勇攀壁立千仞的科技高峰、扎根乡村振兴一线、搏击创新创业滚滚浪潮……看看将梦想照进现实的那些人们,你是否发现,支撑着他们的,正是我们童年时坚信不疑的“真理”:善良、团结、爱国、正义……这便是童心、初心、赤子之心。
从某种意义上讲,有童心的人也是能够坚守初心的人。正如明代哲人李贽在《童心说》中所说:“夫童心者,真心也。”这颗宝贵的童心就是真心,是面对复杂世界时保持纯粹的精神内核,是迎接各种人生挑战时保持内心淡定与淳朴的精神底色。
让我们多见一见“童年的那个自己”,让赤子之心永远保鲜。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