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一类资质新闻网站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新闻 > 正文
沅澧时评丨家书抵万金
时间:2022-04-19
来源:尚一网
编辑:
作者:陈集亮
分享到:

□陈集亮

4月13日的《常德晚报》4版,刊登了两封来自抗疫一线的家书,一封是一位父亲写给女儿的,一封是一位妻子写给丈夫的,都写得情真意切,令人泪目。家书文化,在这个通讯发达、智能手机缩千里为咫尺的时代,重新焕发出了异样的光彩。爱心的传递、责任与担当的传递,绵绵情愫,让这两封家书成为一段历史的见证,无疑也是一种真情的收藏。值得人们为之点赞!

书信的历史很久远,早在先秦时期,在史籍中就已经有了书信的著录。由于用途和作者身份不同,古人将书信区分为书、启、笺、简、帖、教、状等名类。很多书信,如马援的《诫兄子严敦书》、曹植的《与杨德祖书》、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李白的《与韩荆州书》、夏完淳的《狱中上母书》、林觉民的《与妻书》等等,都是上过教材的好文章。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这是南北朝时期古诗十九首里《饮马长城窟行》中令人感动的诗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是诗圣杜甫在离乱时节的感喟;“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这是南唐中主李璟《摊破浣溪沙》中的名句,写出了伤春之感和对亲人书信的期盼之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这是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在其《一剪梅》里对书信大气而优美的描写;书信,这种陪伴国人2000多年的文体,被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青睐过。

即使在现在,很多诗人和作家也常常借用书信这种文体倾诉心中的情愫,表达自己的心意。而在民间,还有不少人仍然坚持着写书信的习惯。一封用堂堂正正的方块字写就的书信,一封用毛笔或者钢笔以楷书、行书、草书写就的书信,一封饱含作者肺腑之情的书信,一封有着智慧的议论的书信确实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可以是抒情,无论亲情还是爱情,书信都是酵母一样的催化剂;可以是议论,思想一经碰撞,就可以绽放更加灿烂的火花;可以是劝导,一个善意的提醒,不仅启发人,很可能开启的是别开生面的人生;可以是安慰,几句暖心的话,很可能让一个沉沦的人奋起,让一个濒临死亡的人获得新生。

很庆幸,在这样一个大多数人以智能化为荣的时代,还能读到令人倍感温暖的书信。家书抵万金,这历经1000多年的诗句,用在此时的我们身上,还是那么妥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