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日报记者 谭明 李萌 刘颂 雷晰涵 文/图
“我在这里干了30年水泥建材,如今已彻底转型。”临澧县龙凤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监事唐生元指着眼前繁忙的车间改扩建现场告诉记者,这里曾是当地的一家国有企业——临澧县龙凤水泥厂,也是临澧县最大的水泥生产企业。如今,这里将改建成一家烟花爆竹领域的上游材料企业。
唐生元曾是这家水泥厂的负责人。20世纪80年代,唐生元进厂,从普通工人做起,一直做到2003年水泥厂改制;尔后,他接手水泥厂,继续深耕建材领域。“37年,其间虽然也有过一些其他投资,但是从未离开过建材行业。”他说。
近年来,随着临澧县县域经济发展,冀东水泥、南方新材等一大批大型绿色环保建材企业相继落户临澧县新安镇。另外,受宏观经济的影响,建材下游市场也发生波动,水泥行业不景气。
“市场趋于饱和,建材生意越来越难做。”唐生元坦言,近些年,他进行了不少尝试,立足传统水泥产业,大力发展周边相关产业,总的来说依然不理想。近年来,临澧县大力发展烟花爆竹产业,引起了唐生元的关注。
“我是市人大代表,多次参加市县两级的各种会议,能够感受到县委县政府的决心。”唐生元介绍,临澧县烟花爆竹产业历史悠久,其中产业聚集区就在刻木山乡、新安镇龙凤村一带。“虽然就在身边,但那时真不觉得这是个‘金蛋蛋’。”
渐渐地,唐生元也动了涉足烟花爆竹产业的想法。经过深入调研,他把关注目光投向了烟花爆竹的上游产业——模压筒(俗称“花炮筒”)、固引剂(用于固定引线)。
“一直以来,这两个产品都是家庭式手工作坊生产的,生产效率低且产品质量不稳定,严重制约了下游产业的发展。”唐生元说,多年的从商经验告诉他,地方企业只有深深植根当地特色产业链,才有更多的发展空间,因此他下定决心,全面转型。
无巧不成书。唐生元的“朋友圈”里,还真有烟花爆竹相关产业的投资者。“浏阳市建新机械厂的负责人张光建这些年一直在临澧县做烟花爆竹机械生意,他看中了临澧县烟花爆竹产业的发展势头,有意来临澧县投资。经新安镇党委政府引荐,我俩一拍即合,对水泥厂原厂进行改扩建,引进技术、高水平技工,开办临澧县龙凤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烟花爆竹产业需要的‘炮筒子’、固引剂等。”
2024年10月,临澧县龙凤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正式开工,11月便进入试生产阶段。当月便实现产值2000万元,缴纳税收100多万元。
“真的是当年拆除、当年重建、当年投产,新建的智能化车间里,采用48孔模压设备全面替代传统手工制作,不仅生产效率提升了40倍,实现了‘炮筒子’的标准化、规范化,而且采用环保可降解材料,实现了对传统产品的全面替代,为临澧县烟花爆竹产业的迭代升级,在产业链上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说到这里,唐生元很激动。
当然,从“水泥工”到“筒子王”,唐生元的转型之路也并不是一帆风顺。“光融入产业链不行,还要得到大家的理解。”
一个水泥建材企业“突然”转身成为烟花爆竹企业,最先不理解的就是周边的老百姓。
“一说到烟花爆竹,大家最先想到的就是不安全、污染。”唐生元说。企业开工改建时,周边的村民甚是不解,组织了几十人到工地“讨说法”。
“那是一个周五的中午,得知消息,专门联系我们企业的镇党委书记刘洋就立马来到厂里,给乡亲们做工作,说明情况、讲清道理。”唐生元说,大伙很快就被劝回去了。但是,刘洋并没有就此休息。星期一又从县里邀请了应急、生态环保等部门的专家到村里,召开村民大会,详细介绍了企业的生产工艺、产品类型,并邀请村民代表到车间参观,打消村民顾虑。从那以后,再也没有发生类似的事情。
“这些年,县镇两级党委政府都很关心我们企业,不仅派专门的干部和企业对接,为我们纾难解困;而且在行政审批等方面,只要我们做到依法依规,便是‘一路绿灯’,遇到业务不熟、程序不清的问题,还有专人为我们指导。尤其是转型的这两年,由于是涉足的新产业,县镇两级党委政府以及行业协会,在产业规划、产品布局、人员培训、技术等方面提供了不少支持。”唐生元说,正是在各方的支持下,他和企业转型之路大大提速,更坚定了他继续走下去的信心。
唐生元告诉记者,经与投资人共同商量,公司计划今年启动二期建设1×8条智能化生产线,并建设高标准仓储物流基地,择机谋划三期项目,成立烟花研究所、检测中心、CE检测实验室等,聚焦烟花爆竹原辅材料,打造“原材料+生产+研发+仓储+销售”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模式。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