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一类资质新闻网站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常德 > 正文
【寻“常”巷陌】和平街上的“另类”守候
时间:2025-04-02
来源:常德日报·常德融媒客户端
分享到:

常德日报记者 高玲 聂晓军 文/图

“你们对面有两家卖祭祀用品的店子,不忌讳吗?”3月28日,记者在市城区和平街的一家店子里修手机,听到两个年轻人聊天。“忌讳什么,都是正规店子,开了几十年了,你肯定没看过电影《人生大事》吧?”

记者朝街对面望去,果然有两家风格迥异的店铺,一家写着南岳宫,一家写着神仙宫,红底黄字,仿佛穿着不同时代的衣裳。

走进南岳宫一打听,果然这家店子已“年过而立”。店主刘先生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出生,是个“老常德”,他是2010年从亲戚手中接过店铺的。而与之相隔几十米的神仙宫,61岁的店主肖六英继承母亲的遗愿,已经在此守候15年。

和平街

“一溜通讯用品店中间夹着这样两个店子,确实有人觉得奇怪,觉得另类,觉得格格不入,其实我们的店子开在这里时,常德还没有手机。”刘先生亲戚的南岳宫开张时,还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和平街也没有这么敞亮。刘先生出生在常德城东,在武陵区原桥头小学和原高山街小学度过童年时光。他经常溜到亲戚的店子里玩,小孩子不懂害怕,祭祀用品也觉得稀奇,有些甚至当成玩具。在刘先生的记忆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和平街又拥挤又热闹,因为日杂公司就在旁边,街上有几家日杂用品店,还有粉店、餐馆、煤店、修理店、理发店,后来又加入了服装店和鞋店。进入到九十年代,烧烤突然就在常德流行起来了,和平街名气最大的是翦师傅烧烤和三毛烧烤。“这条街的变化太大了,店铺开了又关,没变的就是三医院,一直在街的那头。”刘先生指着市第三人民医院的方向说。

作为常德中心城区的主要街巷,和平街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从4米拓宽到8米,当时汽车非常稀罕,倒是为摆摊设点提供了方便。肖六英的母亲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就在和平街摆摊,那时候还没有门面,祭祀用品用一张竹床摆在街边。

肖六英是益阳安化人,虽然在常德生活了40年,至今乡音未改。她记得自己1985年乘船渡过沅江,越过大堤,进入常德城。“船票五分钱,大河街和小河街上都是很矮的木屋。”在那之前20年,她的父亲从安化一路走到了常德;在那之前10年,她的母亲重复了父亲走过的路。再就是她和妹妹,为了一个并不清晰却仿佛有光的未来,从大山里走出来,走进了这座完全陌生的城市。

神仙宫在和平街和鸡鹅巷的交会路口

当年两边摆满了小摊的和平街,在肖六英印象中只是条小巷子,“街口那家修理店的生意很好,对面有家工人旅社,还有一家煤店,摆摊卖祭祀用品的也不少。”肖六英的母亲摆摊卖祭祀用品时,常德市殡仪馆还在市城区的新二村,市民称之为“新二村殡仪馆”。2013年12月,白鹤山上的市殡仪馆全新启用,新二村殡仪馆正式关闭,原来在市内售卖祭祀用品的店子也迁走不少,南岳宫和神仙宫却一直在原地。中国人讲究“死者为大”,丧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程度可与喜事并列。在电影《人生大事》中,“上天堂”殡葬用品店旁边就是一家婚纱店,这既是导演的技术性安排,也可以说是一种隐喻。人生大事,既有生死,也有生活,但对目前的刘先生和肖六英来说,“人生大事”也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也有人问,为什么继续开祭祀用品店,干点别的不行吗?”刘先生笑着说,“干什么不是干呢,干这个对我来说熟门熟路,再说,每座城市也需要几个这样的店子不是!”刘先生的理解是,如果有市民要去乡下扫墓,不可能先开车去白鹤山买吧,那多不方便,城市里也要有这样的服务。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通讯产品大哥大、传呼机、小灵通慢慢进入到和平街,又将旁边的朗州路一段变成手机街市,科技的力量让一些传统遗承淹没不见了,但中国人祭祀的传统目前还不会变,“不过产品在变。”

南岳宫的门店不大,满满当当的,目之所及,都是彩色的纸钱、纸扎、摆件、香烛,这颠覆了记者原来的刻板印象。在我们固有的认知里,祭祀用品应该是白色的,至少是素色的。面前的纸扎多种多样,色彩明艳,除了常见的“元宝”,还有“手机”“彩电”“汽车”“别墅”等。刘先生告诉记者,几十年前,这些纸扎都是纸扎匠人的手艺,现在都是从广东进货,批量生产,东西做得漂亮,价格也便宜。难怪,网友“茶与饭厚”在社交平台留言说:现在很多殡葬用品店都改称生命礼仪服务了,市中心就有一家,搞得亮堂堂、华丽丽的,不看招牌误以为是服装店。难怪,和平街手机店的年轻工作人员一点也不介意对面的祭祀用品店。

一溜通讯用品店中间的南岳宫

说话间,两名顾客走了进来。清明节快到了,南岳宫比往常热闹。“过几天生意还要好些。”刘先生说,“春节前腊月二十开始生意就好了,季节性太强。”祭祀用品一年只有三个销售高峰时段,就是清明节、中元节和春节期间。与记者预想的不同,来南岳宫买祭祀用品的并非只有老人,而是从二三十岁到七八十岁的都有。现在还增加了送货服务,刘先生前几天就给住在新五村的老主顾送了货;3月27日,他又跑了一趟市体育馆,客户在微信中下的单。

“年轻人出手更大方,要买好的,也买得多,我们主要是靠老顾客。”肖六英笑着说。肖六英40年前到常德时,在和平街附近的四眼井巷开店做秤。后来母亲把神仙宫交给她,她没办法只得接了。在守店的这15年里,一双儿女相继工作成家,一些熟悉的老街坊也陆续搬离了中心城区,只有她仍然守着母亲留下的念想。姐妹二人经常在店子里说说现在,聊聊过往,仿佛又回到了母亲还在的那些日子。

15年前,肖六英刚接手神仙宫时,生意好,但房租贵。现在,销量明显下来了,房租也降了一些。虽然利润越来越微薄,看多了人事代谢的肖六英也能心平气和地接受这种变化,只要不亏本她就继续守着,但子侄辈不会再涉足这一领域,“我就是这个店的最后一代了。”


编辑:王思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