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稳
据《常德日报》报道,2月17日以来,常德市场监管部门执法人员走进校园,采取专项检查、人员培训、隐患整改等多种手段,守护师生春季开学“第一餐”。校园食堂的饭菜,承载着万千家庭的牵挂,事关国家和民族未来,怎么重视都不为过。
近些年,几乎每个开学季,国家相关部委都会联合发出“做好新学期学校食品安全工作的通知”,并采取多方面行动。然而,全国各地校园食品安全事故却禁而不绝,江西工业职院“鼠头鸭脖”事件、焦作师专食堂“烤鱼现蛆虫”、昆明长丰学校食堂“整盆肉都是臭的”……一桩一件都让人难以放下心来。
校园食品安全的痛点在哪里?应当承认,食品安全涉及从田间到餐桌的方方面面,风险隐患多,还有利益纠缠,本就是一大难事。而校园食堂服务对象数量众多,一日三餐、天长日久,对软硬设施、监管机制都会造成更大压力。守护“第一餐”或许不难,难的是守好“每一餐”。
如何建立校园食品安全长效机制?首先,必须落实主体责任。学生用餐环节多、链条长,需要学校严格规范食堂加工制作全过程。学校既要从思想上重视食品安全,严格履行校园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又要加强对管理及从业人员的考核监督,在细节上精益求精,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食品安全培训,及时消除食品安全隐患,确保从食品采购、进货查验、食品贮存,到加工制作、餐饮具清洗消毒、食品留样等,每个环节都有详细规定,每个环节的管理都不放松。最近两年,越来越多的学校实行“校长陪餐制”,“饭搭子”校长能倒逼食堂更加重视食品安全,可谓有的放矢。
其次,必须严监管。监管部门要从细节入手,坚持“四个最严”,增强食品安全监管统一性和专业性,依法依规查处食品安全违法违规行为,建立健全校外供餐单位引进和退出机制,严格履行招标程序,切实履行监管责任,不留空白、不留死角。如今,AI(人工智能)正大行其道。广州某地就引进AI系统,自动识别校园食堂工作人员是否有违规行为,一旦发现即刻报警。创新运用数字科技,将给食品安全监管插上翅膀。
最后,社会共治才是食品安全的突破口。家长的眼睛是最好的监督,校园餐绝不能关起门来搞。常德不少学校会定期举办“食堂开放日”,邀请家长代表体验校园餐、参与菜单制订。这种“透明厨房”的做法,既消除了学校和家长之间的信息差,也促使食堂不断提升饭菜质量。当家长群里的“随手拍”变成监督利器,当学生打分影响食堂考核,食品安全共治共享的格局才会真正打开。
校园食品安全容不下任何一个“顿号”。我们应该拧紧每个“螺丝”,让校园里的每一餐都满含放心的味道。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