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日报记者 杨荣国 文/图
“现在,我的蜂已经发展到近100桶,预计年收入5万元,当然这不是我的最终目标,明年我还要继续扩大规模,争取成为咱村的养蜂大户。”近日,记者采访覃事亮时,他自信满满,根本难以将他与之前穷困潦倒的形象联系起来。
覃事亮,56岁,石门县磨市镇木瓜峪村村民。2岁时,他因一次意外右手被大火烧伤,落下了终身残疾。虽然坚持读完了初中,走上社会后,肢体缺陷逐渐显露出来:他无法像村里的其他人一样外出打工,生活一直非常贫困。“低保度日”是对他曾经生活状态的最好描述。
2014年底,经评议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时,覃事亮住在摇摇欲坠的土坯房里,只要一刮风下雨,他就担心房子倒塌。对于他这样刚刚能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户来说,翻盖住房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2015年,石门县总工会开始结对帮扶木瓜峪村,立足于当地养蜂的传统,磨市镇党委、政府和驻村工作队成立了木瓜峪村蜂蜜专业合作社。这让整天琢磨怎么脱贫致富的覃事亮看到了希望,他随即并多次向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提交申请,要求早日加入蜂蜜合作社。
养蜂路上的第一大难题就是技术问题,可这并没有让覃事亮退缩。在镇里组织的蜜蜂养殖技术培训会上,覃事亮场场必到,一遇到疑问,就虚心向培训老师请教,几场培训会下来,覃事亮对蜜蜂养殖充满自信。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解决了技术问题,购买蜂种的资金又成了一大新问题。覃事亮深知靠自己那点微薄的家底恐怕连一桶蜂种都买不起。这时候希望来了,驻村工作队筹资购买了310桶蜂种,免费发给6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考虑到覃事亮脱贫致富欲望强烈、养蜂技术掌握熟练,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决定给他免费发放7桶蜂种。
分到蜂种的覃事亮高兴坏了,他利用培训学来的知识与实际结合,充分利用自家的位置优势,将蜜蜂放在屋后的山坡上,这里蜜源植物丰富,阳光充足,夏季通南风,冬季阻北风,是养蜂的绝佳位置。
解决了收入问题后,摆在覃事亮面前的就是住房问题,靠自己目前养蜂的收入,解决住房根本是天方夜谭。在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帮助下,2016年,覃事亮家进行了危房改造,年底就住进了安全、舒适的新房。2016年,覃事亮成功脱贫。
“酒香也怕巷子深”。2021年,石门县税务局到木瓜峪村驻村,通过走访,驻村干部和帮扶责任人了解到覃事亮家的蜂蜜是经过蜜蜂自己封盖成熟,并且不经过人类精细加工的原生态蜂蜜,但覃事亮只单纯地拿去集市上卖,导致好品质的蜂蜜卖不出好价钱,甚至卖不出去。了解情况的驻村干部和帮扶责任人,积极发动亲朋好友帮助覃事亮联系销售渠道,并利用微信朋友圈、微信群、QQ群等渠道宣传推广、牵线搭桥,着力解决覃事亮家蜂蜜销售难的问题。2022年,覃事亮家的人均收入达18000元以上。
近几年来,覃事亮通过买书自学、四处取经等途径认真钻研养蜂技术,终于摸索出了行之有效的养蜂经验。从2016年开始,木瓜峪村每年都聘请覃事亮作为本村的蜜蜂养殖专业技术人员,对全村所有的农户提供蜜蜂养殖技术指导。从此,覃事亮逐渐从养蜂“门外汉”变成了木瓜峪村的养蜂能人、养蜂大师。
不久前,帮扶责任人再次到访,覃事亮领着帮扶干部到他家养蜂场参观。他高兴地说:“我家现在的蜜蜂,据初步估算,除了每年开春需要繁殖幼蜂外,其他时间都可以采粉酿蜜,每年可取蜂蜜一到两次,每桶8斤左右,这样计算起来,我们家每年仅养蜂就有近5万元的收入。非常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镇党委、政府的关心,感谢工作队的帮助,今后,我要继续把蜜蜂养好,用我自己的经验帮助其他农户,号召更多的农户一起来养蜂,争取把木瓜峪村这一特色产业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