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日报记者 聂晓军 高玲 文/图
在电子书和在线阅读充斥人们生活的今天,阅读已经成为一件信手拈来的事,旧书更是逐渐淡出了视野。然而,总有一些旧书店,像是躲开了岁月的淘洗,静静地守在城市一角,泛黄的书籍中蕴藏着时间独有的香。这些旧书店,虽然藏在繁华都市的背街小巷,外表朴素无华,却承载着难以复制的时光故事。
老沈旧书铺,就是其中之一。
“夏季每晚七点至九点,秋冬季下午四点,在河街小店恭迎您莅临。”——这是老沈旧书铺在微信朋友圈向书友们发出的邀约。1月13日晚,记者走进这家隐匿于常德河街仁智桥广场一隅的旧书店。书店昏黄的灯光洒在门口的青石板上,与周围的热闹喧嚣形成鲜明对比。店内的书架上摆满了不同时间出版的旧书,有1980年的《戏剧与电影》杂志,有1976年出版的《武陵山下》,有1982年出版的《静静的顿河》,还有封面已经严重磨损的连环画,那些书名非常熟悉,与过往的某段人生岁月重叠在一起。正如店主老沈所言:他贩卖的不仅仅是旧书,还有那些触动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与记忆。
店主老沈,在圈内小有名气,常德的藏书家和淘书客大多与他相识。对他而言,这家小店不仅是谋生手段,更是心灵寄托。
1959年出生的老沈是鼎城区人,先前工作的企业改制后,青年时代就极爱读书买书的老沈选择了在旧书上“做文章”。20多年的旧书收藏与售卖,让老沈的知识面越来越宽,许多作家的作品与掌故都能随口道来,鲁迅的杂文、朱自清的散文、沈从文的小说……每每谈及都滔滔不绝。“旧书的价值,在不同诉求中被赋予了新的意义。”老沈说,旧书爱好者拥有不同的诉求,有的看重内容,有的追求版本和收藏价值,还有的是寻求书籍与自身的联系,更看重情感特质,当然也有一些顾客是单纯看重性价比。
2024年,老沈以高价购得盖有“常德县立女子初级中学图书室”印章的《诸子文粹》及《诸子文粹续编》20本,视若珍宝。目前,这些书仍躺在他的旧书店中,老沈深谙这些旧书的价值,他坚信,只有真正懂得与欣赏它们的人,才能领悟其中的精髓。因此他愿意耐心等待,将这些旧书留给“有缘人”。
“古旧书生意是一门小众生意,能坚守下来并不容易,全凭兴趣。”在老沈看来,互联网时代旧书店的生存空间正在日益缩减。然而,他还是凭借对古旧书的热爱与执着,坚守在这一领域,“旧书中是不乏好书的, 如果不收来,就会当成废品卖掉打成纸浆,那就太浪费了。”现在的老沈旧书铺,因为有不少淘书者眼里的“好书”,在社交媒体上推荐颇多。不少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他们探访这家旧书店的经历,称赞这里不仅老板热情,店内还充满了“时光的记忆”,是一个淘书看书的好去处。网友武楷斯就发文说自己于2024年12月12日在这里淘到了《桃源木雕》图册,满意而归。
冬日的暖阳下,武陵区长庚街道高车路上人来车往,街道两旁的服装店、水果店、化妆品店在岁末时节呈现出购销两旺的势头。车水马龙间,一家名为“欢喜”的店铺吸引着过往行人的目光。店铺内,一侧摆放着售卖的茶叶、茶具,一侧堆放着名家著作,茶香与书香交织,营造出一方静谧天地,让淘书和读书成为一种享受。
踏上二楼,记者瞬间被浓郁的时光气息包围。不大的空间内,各类旧书整齐码放,宛如一座小型图书馆。“藏书出于心中所好,卖书等有缘人来。”在店主陈学燕收藏的近三万册旧书中,皆以文史为重,她尤为偏爱常德本土作家的作品,并力求完备。售卖旧书时,她只愿遇到真正的懂书之人,让每本书都能延续其价值。
聊起二手书市场的变化,陈学燕感慨颇多,“以前在旧书店还是能淘到一些名家私藏的好书。”如今,偶然间“淘到宝”的机会已大幅减少,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二手书商家之间的竞争也愈发激烈,旧书店的生存空间被不断挤压。
陈学燕出生于1977年,被同行称为“旧书界的年轻人”,每谈及心爱的书籍,陈学燕眼中就会闪出光芒。除了收藏旧书并推荐给真正有兴趣的人,她还尽力向外地读者推介常德本土著作,她拿起市作家协会主席谈雅丽的作品《沅水第三条河岸》说,“看,前不久我就将这本书推荐给了远在他乡的常德籍书友。”陈学燕的话语中满是自豪与喜悦,仿佛这不是一部文学作品,而是连接故乡与远方游子的文化纽带。
安乡县洞庭大道圆盘路由北向南行200米处,也藏着一间古旧书屋。2007年,店主龚佑林几经辗转,才将书屋安置于此。1月14日的晚饭时间,店内空无一人,灯火通明中,龚佑林正站在书架前,整理着白天收来的旧书。
龚佑林今年76岁,他性格直爽,待客热情,书屋虽置身非闹市区,却吸引着众多爱书之人,“来店里的大多是熟客,随便一淘就将五六本书收入囊中,满载而归。”
90岁高龄的作家李世俊便是这家书屋的常客,他常常在书屋里一边选书,一边与龚佑林交谈,从历史到文学再到现实社会,话题广泛而深入。一来二去,龚佑林与李世俊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互联网对纸质书的冲击,曾让龚佑林萌生退意,调侃“自己年岁已大,难以坚持”。李世俊知道后劝他:“那你还是要继续经营啊,如果你不坚持,我就没地方淘旧书了。”李世俊的话让龚佑林打消了念头,古旧书屋也就在这条路上扎下了根,十多年来一直默默等待自己的“有缘人”。
“龚叔,我这里有好多旧书,你快点过来。”一个电话像春风一样吹得龚佑林心里直痒痒,他顿感手中的活计索然无味,也顾不得已经摆好的晚饭,立刻迈开大步,满心欢喜地奔去收书。
“书友们用实惠价挑走喜欢的好书,我挺高兴。虽说早就到了退休的岁数,但还是每天开店,不为赚钱,就是舍不得这些书,还有常来常往的书友们。”龚佑林坦言,开店已经成了他晚年生活的一部分,就这样继续开着也挺好。 其实,龚佑林的想法与老沈有颇多相似之处,就是遵从自己的内心,尽自己的能力去抢救一些有价值的好书, 让人知道现在还有人“固执地干着开旧书店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