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一类资质新闻网站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常德 > 正文
“画”出乡村好风景
时间:2025-01-11
来源:常德日报·常德融媒客户端
分享到:

■常德日报记者 罗勇 文/图

1月4日下午,记者见到丹洲乡义渡美术馆负责人张双会时,她正在接待一群湖北游客。馆内展出的50多件常德麻质画作品,既有数十米的长卷,也有相框装裱的小幅佳作。游客汪先生见此光景,不禁感叹:“乡村真有大文章。”

修一方小院承载两人梦想

“打造义渡美术馆不是我一人的功劳。”张双会是原常德黄麻纺织厂的下岗职工,下岗后她前往厦门从事药品经营。出于对麻质画的喜爱,2013年,她毅然回到常德,先后在常德河街等地建立过工作室。

2022年9月,张双会在武陵区丹洲乡租下院落。3个月时间里,她和团队潜心研发常德麻质画。其间,张双会参加了2022年湖南省旅游民宿博览会。民宿行业的蓬勃发展让她深受启发,她决定和团队一起,针对民宿行业创作一批文创产品,探索画室市场化经营的出路。

2023年春节后不久,武陵区召开政协大会,张双会与同为政协委员的李源相识,两个怀揣梦想的女人在一番推心置腹的交谈后,一拍即合。同年3月,张双会和团队正式加盟李源的“方圆小舍”。张双会出技能,李源出场地,在双方的默契配合下,“方圆小舍”人气倍增,举办的非遗体验活动深受欢迎。携手同行走对了,如何接住流量继续前行呢?经过多方考虑,李源和团队历时5个月,在丹洲乡义渡村打造了艺禾文创农场。

张双会说,与李源的双方奔赴,是人才和平台资源的有效整合。“艺禾文创农场原来是一个废弃的猪场,经过改造,现已成为常德市图书馆在丹洲设立的分馆。”张双会指着农场外墙上的改造前后对比图介绍道,“我们努力将麻质画、扎染、皮影戏等传统文化与研学体验相结合,开辟一条非遗活态传承新路子。”

2024年8月,艺禾文创农场迎来一批珍贵的客人,来自台湾的30多位少数民族代表在此体验了常德麻质画制作,欣赏了常德丝弦、石门土家族摆手舞等节目。现在,艺禾文创农场已成为一个多元化的传统文化研学体验文创基地。

用自身发展 为乡村文旅“引流”

义渡美术馆墙面上挂着一幅名为《义渡之春》的麻质画。该作品取材于丹洲当地元素,整个团队花了20天制作完成。“我们落户丹洲,有义务对本地山水风物进行推介。研发以当地元素为主题的麻质画作品一直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张双会说,自打成为丹洲“新村民”,她和团队就自觉把自己归入丹洲一员,大家都希望把入驻的文化项目做长远,把丹洲乡建设成为和美乡村。

采访期间,不时有客人前来购买文创产品和小型麻质画作,偶尔还有周边原住民进来歇脚。张双会打开手机给记者看了一张照片,照片中,两位当地的老农正如痴如醉地欣赏馆内的麻质画。两位老农的背影与麻质画融为一体,仿佛又构成了一幅新的画作。

这两年随着“艺丹沅”文艺部落各小院的改造,各种文旅体验活动越来越多,游客也越来越多,曾经沉寂的丹洲乡乡村华丽转身,创造了一个文艺奇迹。张双会说,建设义渡美术馆时,当地村民非常拥护,新老村民互相尊重理解,都希望能把这里建设得更好。

张双会表示,很多参观者和研学体验者接触常德麻质画后,都有自己做一幅挂在家里的愿望,让她从中看到商机。下一步,她会不断拓展体验项目,为麻质画的多元化经营开辟一条新路径。同时,她将借由打造麻质画手工俱乐部,为丹洲文旅带来更多人流量。

建好展馆赋能非遗传承

2024年国庆假期,义渡美术馆正式开业。馆内最引人注目的当属陈列在馆中央的一幅长28米、宽1.6米的常德麻质画《桃花源图卷》,这是5名创作者耗时10个月完成的。

“之前我们只提供非遗体验,有了美术馆,我们可以对作品进行集中展示,让大家更深刻地感受到麻质画的魅力。同时馆内还将设立传授技艺、文创产品研发、科学运营等功能拓展区。”张双会说。

1993年,常德麻质画获得国家专利,成为了原常德黄麻纺织厂的拳头产品。1997年,常德黄麻纺织厂改制,职工全部下岗,常德麻质画面临消亡的危险。2016年,包括张双会在内的6名下岗职工走到一起,成立了常德市九层麻质工艺美术品有限公司。“作品的创作思路一般是我来主导,他们负责具体的制作,空闲时,我也会为画作打样。”张双会说。

1月4日,记者走进义渡美术馆时,一位工作人员正在创作一幅荷花图。只见她将特制的白胶涂绘在麻质画布上,再将由麻纤维精心提炼的“颜料”点点洒落,一会儿,一片灵动的荷叶便跃然画布之上。

2020年,常德麻质画被列入武陵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多年来,张双会和团队共创作麻质画400多幅。张双会和团队希望麻质画能走进千家万户,让更多年轻人喜爱常德麻质画、传承常德麻质画。

编辑:周胜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