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势而为乘势而上
推动新形势下的招商方式创新
张恩委员代表民革常德市委会发言
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新形势下,我市招商引资工作要应时而变、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推动新形势下招商方式创新,更好助力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议:
1.全面用好国家政策。一是抢抓国家战略腹地建设和关键产业备份的战略机遇。二是发挥湖南自贸区协同联动区的优势。三是借助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国家级平台优势。
2.全面推行精准招商。一是围绕优势产业链招商。集中围绕纺织、合成生物制造、食品加工、轻合金等产业精准突破。二是围绕上市公司布局招商。三是围绕优势资源招商。
3.全面整合招商资源。一是选优招商队伍。组建3~4支专业招商队或招商公司,每月定期会商。二是提升专业能力,定期在全市举办招商培训讲座。三是恢复招商信息奖励。
4.全面打造服务平台。一是建立集中采购平台。二是打造货运物流平台。加快建设常德水运国际物流港,改造扩建铁路货运站,适时申请开通中欧班列,加快建设常德保税物流中心(B型)和积极拓展航空物流业务。三是完善金融服务平台。四是优化报建流程。
5.全面打造城市品牌。一是系统谋划城市宣传。全力打造“桃花源式待客之道”招商品牌。二是积极支持企业开拓市场。组织企业积极参加港洽周、中非经贸博览会、德品三湘行等重大活动,唱响常德品牌。三是全面打造产业链品牌。
创新高校非遗人才培养
实现非遗文化传承发展
钟玲委员代表市政协委员学习联络委发言
非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校是人才培养的聚集地,肩负着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创新高校非遗人才培养模式,当是实现非遗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突破路径。建议:
1.组建工作专班打通非遗人才进高职院校的“机制壁垒”。一是成立工作专班。二是明确牵头单位。非遗人才进校园的师资队伍建设应由市委组织部人才办支持、教育系统组织实施。三是落实高校主责。各大高职院校要加强非遗学科体系和专业建设,建设一批非遗传承教育实践基地。
2.助力高职院校建立“需求导向”的非遗人才培养目标。一是“就业有路”。可与人社部门共建非遗传承人的“人才驿站”,与市内外相关企业签订“订单班”和就业协议。二是“创业有方”。引导学生参加“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三是“升学有门”。可与湖南文理学院等高校签订专升本衔接班。四是“深造有途”。每年选送一批优秀非遗文化传承人到国外深造。
3.鼓励高职院校探索“多元一体”的非遗人才培养模式。一是创新“校内外导师”合作方式。二是创新“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三是创新“实训厂中校”运行机制。
4.改善高职院校开设“非遗专业课程”的办学环境。一是优化“非遗人才引进补贴政策”。二是支持“非遗课程教材编撰”。三是建立“非遗传承人”资源信息数据库。
培强生产性服务业
撬动合成生物制造产业爆发式发展
刘斌委员代表民建常德市委会发言
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工业转型的“润滑剂”、提效降本的“催化剂”、招商安商的“稳定剂”,对于合成生物制造产业的迅速崛起、爆发式增长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建议:
1.迅速形成促进我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政府成立现代服务业专班,制定年度重点任务清单,部门出台专项行动方案。加强与高等院校合作,建强科技研发平台。聚焦科技、数字、金融、物流、商务服务等,出台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激励措施。
2.依托龙头企业裂变壮大科研技术服务业。一是扶持龙头企业裂变发展。二是引导业务拓展与协同。三是强化人才与技术支撑,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
3.坚持“投-保-贷”联动引育金融服务业。一是探索设立科创天使基金。二是大力发展科技保险、科技担保。探索知识产权质押担保、股权质押担保等创新模式。三是转变贷款方式。鼓励银行建立知识产权评估、交易服务体系,推动宽货币向宽信用转变。持续优化小微企业融资服务。
4.以多元化降成本为重点壮大现代物流服务业。一是优化物流结构。加快推进水运项目,织密铁路运输网络,发展集装箱公铁水联运,促进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二是大力发展新能源货车,支持企业采购或置换新能源货车。三是支持市级平台公司建设智能化平台。
让粮食产量大市成为粮食产业强市
王妙娟委员代表市政协提案委发言
常德作为全省全国的粮食主产区,理应扛牢“洞庭粮仓”政治责任,将资源优势更好地转变为产业优势,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更大力量。建议:
1.抓规划,做好顶层设计。市县两级在部署“十五五”规划前期研究时,将粮食精深加工产业整体纳入,积极争取国省更多支持政策,统筹推进粮食初加工、精深加工和副产物综合利用。
2.搭平台,助力企业壮大。通过品牌技术整合、建立产业基金等“组合拳”,培育一批带动力强的“链主”企业。市县两级共同建设好常德经开区常德米粉产业园、桃源富硒大米产业园、常德香米澧县加工园、安乡绿色大米加工园这4大粮食加工产业园区,在2025年真正实现粮食加工转化率85%、精深加工转化率60%的既定目标。
3.谋发展,强化科技赋能。在生产方式上,加快推进优质单品规模化种植、全程机械化收获和标准化生产。在产业模式上,积极推动“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建好“功能米制品”“米粉制品”“粮食副产品”3大产业链条,实现“粮去壳”“米变粉”“糠变油”。在科技创新上,加快产学研深度融合。
4.树品牌,补齐产业短板。用好城头山“中华城祖、稻作之源”的历史文化优势,深挖常德香米、常德米粉的品牌文化内涵。支持粮食加工企业争创名优品牌,拓宽线上销售渠道,扩大“德字号”粮食品牌的影响力。
加快转型突破
促进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
柳娟委员代表市政协石门县活动组发言
中药材是中医药事业传承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列入了推进健康中国的重要内容。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春天已来临,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正当其时。建议:
1.突出科学规划。一方面坚持规划引领。制定完善县市区中药材发展规划,突出全产业链发展。另一方面坚持因地制宜。引导优势品种向土家族药材、湘九味药材、道地大宗药材集聚,强力打造地方特色品种。
2.坚持龙头引领。一是创新生产经营模式。采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种植户”生产经营模式,推动良种化、规范化种植。二是实施龙头培育工程。加快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努力培育一批中药“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3.强化科技支撑。一是加强科学研究。支持中药材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医疗机构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二是加强人才培养。完善中药材人才建设规划,推进中医“名院、名科、名医”建设。三是加强技术服务。完善中药材地方标准体系,全面推进优势中药材地理标志产品认证。
4.健全保障机制。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二是健全激励机制。落实企业在税收减免、贷款融资、科研创新等方面优惠政策。三是优化服务环境。完善中药材流通服务、电子商务平台、中药材专业市场,全面疏解中药材在医保报销中的堵点问题。
做优做强产业发展基金
助推产业体系现代化建设
赵晓波委员代表市政协经济科技和外事委发言
当前,我市的产业发展基金在运营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先发优势和实践经验,但要真正实现产业与资本“双向奔赴”、基金偕产业“两翼齐飞”质的跨越,还存在一些问题短板亟待加以重视和解决。建议:
1.扩大产业基金规模。建议将20亿元母基金的出资安排纳入财政预算,按程序拨付到位,并视产业发展实际需求逐步扩大母基金规模,进一步提升吸引社会资本、向上对接长线资本的条件和能力。
2.完善基金体系建设。加强与央企等国家级机构,以及京津冀、大湾区、长三角等地区投资机构的合作,推动设立天使基金、并购基金、定增基金等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基金体系。根据“成熟一只设立一只”的原则设立子基金群,投资精准聚焦常德“4+3”现代化产业体系。充分用好基金小镇平台,擦亮清科品牌,加快申报省级特色小镇。
3.加快融入“航母舰队”。紧扣市县主特和优势产业,重点围绕生物制造、人工智能等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合理布局基金矩阵,推动省市县纵向联动,尽快促成在基金共设、信息共享、资源共用、项目共投上形成合力。
4.创新优化运管机制。一是政府做好统筹引导。二是建立市场为主导的基金运作机制。三是制定差异化的绩效目标和考评体系。对基金进行全周期和整体性的监督考核,建立完善容亏容错机制,优化激励约束机制。
支持推介常德野生动物世界
助力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
粟显波委员代表市政协汉寿县活动组发言
常德野生动物世界是我市重点文旅项目,它的发展离不开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的大力支持。建议:
1.加强整体规划,让好景连线。把常德野生动物世界打造为“桃花源里·诗画常德”旅游形象的重要一环,将清水湖现代文旅生态产业园、桃花源、柳叶湖、常德诗墙、城头山古文化遗址、热市云顶温泉、湖南屋脊-壶瓶山等景区统一规划,形成2~3条多元化、多业态的山水文化精品旅游线路,提升常德文旅整体竞争力。
2.加大景区联动,让好戏连台。建立全市各景区全年联动、各县市区旅游产业联合推介机制,在桃花源旅游节、柳叶湖马拉松赛、汉寿蔬菜节、石门柑橘节等市县重大活动中,共同宣传推介常德文旅品牌。促成重点景区结成利益共同体,开发景区联票,互为宣传推介地,适时建立常德旅发大会机制。
3.推动文旅融合,让好艺连心。一是深度挖掘楚文化、德文化精髓,利用常德丝弦、澧州大鼓、汉寿渔鼓等艺术形式,组织专家团队创作一批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文艺作品。二是建立文化文艺进景区长效机制。开展歌舞剧演出、非遗展演、书画摄影等文艺表演、采风写生活动。三是丰富旅游产品供给,将武陵酒、汉寿甲鱼、酱板鸭、石门茶等常德地方特产,桃源刺绣、李峰烙画、安乡木雕等地方非遗技艺创新设计为旅游产品,增加游客沉浸式文化体验项目。
大力发展银发经济
打造幸福魅力“桃花源”
胡亿彬委员代表九三学社常德市委会发言
我市作为“七普”全省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地级市,应抢抓机遇,积极布局银发经济这一“万亿级”新赛道。建议:
1.强化顶层设计。一是理清路子。二是组建班子。三是定好盘子。全面摸底相关产业链、重点企业和资源,编制实施方案,纳入“十五五”发展规划。
2.引导产业发展。一方面是引导制造行业布局银发经济。结合“4+3”现代化产业体系,重点培育医药健康、康复器械、健康食品等领域的优势企业。另一方面是支持服务行业深耕银发经济。积极开发老年旅游、智慧养老等新产品,探索“物业+养老”模式。
3.打造特色品牌。一是打造“幸福康养示范区”品牌。做大做强现有康养行业,畅通医康养服务“一站式”渠道。二是打造“湘西北医养中心”品牌。盘活湘雅常德医院等医疗资源,引进泰康养老等战略投资者。三是打造“全国老年旅居优选城市”品牌。依托桃花源、柳叶湖、城头山等特色山水资源,吸引外地老年人来常旅游。依托春申君历史文化渊源,面向江浙沪地区打造“春申君寻根之旅”。
4.拓宽供给渠道。加快推进长护险落地常德,健全普惠型养老服务市场。设置银发经济消费示范街区,举办“银龄消费节”等主题活动。利用白鹤小镇、桃花源古镇等现有资源建设“院士小镇”,吸引外地高端人才来常养老,并发挥智力优势助力我市发展,打造幸福魅力“桃花源”。
推进居民医保普通门诊综合改革
提升“一举三得”质效
王琼委员代表农工党常德市委会发言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求,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国家医改也要求提高门诊保障水平,做实分级诊疗。建议:
1.稳慎扩大试点,强化政策宣传。建议市县医保部门总结澧县经验,积极稳妥提质扩容,2025年在每个县市区各选择2个以上基础较好的乡镇试点,为适时在全市乃至全省推广积累经验。同时,发挥乡镇街道和基层医疗机构作用,提高群众对改革政策的知晓率。逐步将报销范围从签约地(户籍地)扩大到就医习惯地(工作或常住地),促进群众积极参保、便捷就医。
2.强化部门职责,加强基金监管。建议卫健、医保、医疗机构共同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医保部门呼吁建立省市县联动调度机制。优化特定清单,纳入冠心病、高血脂、关节炎、胃溃疡等更多常用药。加强对普通门诊费用和质量“双控制”,引导基层医疗机构诊疗行为,监管重点由过度诊疗转向诊疗不充分。防止乡镇卫生院专科建设弱化,住院基金提前耗支。
3.激发村医活力,加大财政支持。一方面,医保、卫健、财政协同,落实村医激励保障措施。医保部门尝试按照村卫生室医保发生总费用的15%,定期拨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费。卫健部门落实村医等级评定,财政给予等级补贴。另一方面,市县财政保障改革所需的基层医保信息系统建设、运维资金,保障技术支撑。
力推装配式建筑拓展新建材赛道
汪玮委员代表市政协澧县活动组发言
2024年,省委省政府将装配式建筑纳入“4×4”现代化产业体系,列入重点产业倍增计划。市委市政府高位推动,以智能建造添彩新质生产力,“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正变为现实,但变革阵痛,亟待对症下药。建议:
1.政府主导,布局布势。规划进一步前瞻。突出公建项目、绿色农房,编制中长期规划。政策进一步鼓劲。完善“1+N”配套政策,整合危房改造、抗震改造等项目,实施土地、审批、税收、奖补等一揽子扶持激励。体系进一步构建。做优政府投资项目制高点,做大民间投资项目增长点。
2.企业主体,成团成链。以创新为驱动。坚持政府引导、联盟搭台、高校支撑、企业实践。推进联盟内技术共享,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走向生产线。以开放为考量。抢抓“一带一路”机遇,拓展国际国内市场。以集聚为追求。实施“链主+骨干+中小”梯度培育,形成“链主带中小、骨干带配套”的全产业链集群。
3.社会主动,提质提效。服务再升温。开通“绿色通道”,落实“代办服务”。建立装配式建筑一项目一档案一手册,实现售后服务标准化常态化。品牌强引领。以绿色农房建设为契机,打造集中连片应用区。在宜常等新建高铁沿线融合建成一批拆迁安置示范区、配套设施示范点。推出一批具有地方风貌的装配式建筑农文旅亮点。监管促保质。强化全流程安全管理,确保“绿色智造,安全高效”。
(常德日报记者王敏/整理 陈欢/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