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图片 进入专题】
《常德日报》2024年11月29日A03版
□张业精/口述 常德日报记者 邓淇月 肖慧/整理
人物档案
张业精,1934年出生于湖南安乡,1949年参军,1952年参加荆江分洪工程建设,1954年在西洞庭湖治理一线入党。1977年任常德市人武部副部长,1989年离休,同年被广州军区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功勋荣誉章。
人物金句
“没有堤就没有洞庭粮仓,堤必须修筑成铜墙铁壁,粮仓方可固若金汤。”
“治理好水,守护好水,更要利用好水,才能让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我叫张业精,今年满90岁了。我看到过新中国成立之初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模样,也见证了它一步步走到今天的河清海晏、国富民强。
你们要问我这辈子有什么值得说道的事情?我想了一想,确实有几件,至今想起,都令我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我参加了新中国第一个大型水利工程建设
你们听说过,30万人75天创造了一个水利工程的奇迹吗?
那是1952年4月,我所在的常德军分区暂编十四团奉命参加新中国第一个大型水利工程——荆江分洪水利工程建设。当时我们是准备去前线支援抗美援朝的,车子都开到华容了,中央一个命令下来,常德军分区3个团立即掉转方向,迅速集结在了荆江两岸。
到现在我都还记得那壮观的场面——一望无涯的大堤上,乌泱泱的全是人,有挑土的、推斗车的、排水的,像蚂蚁搬家一样密密麻麻,主打一个人海战术。
那年我刚满18岁,是十四团四营八班的班长,带领班上12个战士在安乡黄山头这一带挑土。说起我们安乡啊,水资源丰富,自古便是鱼米之乡,但它紧邻荆江蓄洪区,又是长江太平口、藕池口、松滋口这“三口”泄洪与澧水注入洞庭湖的必经之地,在新中国成立前常患水灾,我们这些乡亲是饱受其害。
要知道,解放初期常德的水利事业底子薄、基础差,水政机构尚不健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几乎没有,一遇大的旱涝灾害,往往赤地千里,粮食绝收。可以说,与水相争,自古以来就是我们的生活常态。
听说荆江分洪工程建好后,能极大缓解两湖地区的水患,大家像是有使不完的劲,日夜拼搏,伤病不下火线。工地上不分白天黑夜,只要不下雨,晚上都是灯火通明,加班加点地干。我也时刻以身边的特等模范刘春樵为榜样,丝毫不敢懈怠。
每天的伙食还是有保障,吃的白米饭,有菜还有肉,但超过身体极限的劳动,让我们精疲力竭,没了食欲。为了能早点休息,有人连脚都不洗,想出用麻袋套住泥巴脚盖上被子睡觉的妙招。
“为广大人民的利益,争取荆江分洪工程的胜利!”“要使江湖都对人民有利。”一天,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指示锦旗送到了工地,为我们鼓劲,在场的解放军、民工无不情绪高涨,总政歌舞团的演员们也跟着敲锣打鼓,“蹦蹦恰恰”地追着我们跑。
那真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啊,大家靠着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水利史上的一个奇迹。6月份工程快结束时,20多个国家的参观车队从大堤上开过,周总理亲自带队,轰动了全国,我们10万解放军和20万民工都在堤下围观、欢呼。虽然已过去70多年,我依然能回忆起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的壮观场面。
工程完成后,我们一批优秀的班长被部队留了下来继续培养,其他人就复员回家了。我先是调到常德军分区,进了教导队培训,后来又被分到桃源县武装部,被提拔为参谋,穿上了有4个口袋的军装。
我在西洞庭湖治理一线入党
两年后,我又参与到轰动一时的西洞庭湖治理工程中。说起这项工程,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都不会忘记。
1954年夏秋之间,常德连降30多天暴雨,沅水、澧水同时暴涨,辖区内19个堤垸溃决,群众流离失所,房屋倒塌,牛羊冲走,整个洞庭粮仓满目疮痍。都说洞庭湖的垸,是中国人的“碗”,一时间,保住耕地、扩充耕地、增加粮食产量,成为当时湖南省政府的头等大事。
当年10月,湖南省政府作出修复洞庭湖堤垸的决定,动员全省85万军民参与,上海、广州等地送来了各种施工机具,广东、四川提供大米、蔬菜等生活物资。常德专区在汉寿酉港成立了西洞庭湖堤垸修复指挥部,我参与的就是这其中的一部分工程,任务是清淤扫障。具体就是把淤泥一担担从湖底挑起来,然后从另外的地方挖新土填上,把原来的堤坝加固。这是一件看似简单,做起来却不轻松的活儿。
最大的挑战来自那年冬天的冰冻,沅江江面上都能走人。我们挖土的时候,天下起了雪,挖着挖着土就冻住了,一担土还没挑到堤上,就全白了。
由于在荆江分洪水利工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带着桃源县兴隆街的100多个“山巴佬”(生活在山区的人)研究出“活钩倒土”分秒必争返回法、“箢箕排队左进右出”快走法,大大加快了挑土进度。在这次西洞庭湖治理中,我也成为了别人的榜样,大大小小立了4次功。
为了鼓舞干劲,推进挑堤进度,工程现场推行了火线入党入团,3000多人在治湖一线入党,我也有幸成为其中一员。之后,我时时刻刻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作群众的表率,冲锋在前。
记得有一回,天下着大雪,在室外呵口气就能结成冰屑。我们要清理一条5米宽100米长的沟,大家看到泥巴上结了一层冰渣子,穿着裤子在淤泥里又走不动,都站在沟旁不敢下去。我脱下靴子和棉裤,穿着一条短裤就往下跳,看到我带头了,大家也纷纷跟着跳。100多人,整整花了2个多小时,才清理完淤泥填好新土,起来时,我的大腿在流血。我现在腿上都有严重的风湿病,就是当初长时间浸在淤泥中落下的病根。
没有堤就没有洞庭粮仓,堤必须修筑成铜墙铁壁,粮仓方可固若金汤。到1955年2月中旬,历时4个多月,西洞庭湖堤垸修复工程终于全部竣工,历年水患得到初步缓解,第二年湖区的米、棉、水产品都获得了大丰收。
也是从这个时期开始,战天斗地、不屈不挠的常德人民开始兴修水利、改善农业条件,变“水患”为“水利”,把“靠天收”变成“旱涝保收”。而我也因为这些经历,被县里当成半个专家,后面又点名要我带头参与桃源的车湖垸和一些水库的修建。
离休后,我又当了10年指挥长
1989年,我经广州军区批准正式离休,但我退而未休,又接连当了10年的指挥长。
先是市政府聘请我任总指挥长,主持修建了常德市城区一些主干道路。比如,在武陵大道的修建上,我可是花了不少心血,上世纪90年代,它还被评为“全省第一条样板街”。
1999年,常德启动沅江大堤重建工程,我又当上了副指挥长,参与了前期的考察、设计、征地拆迁、安置移民等工作。
在我的记忆中,从解放初期到90年代末,常德发生的特大洪灾有10多次。每到汛期,我们都要上堤抗洪抢险,特别是沅水岸边的大小河街,雨天房屋泡在水里,居民苦不堪言。
说起沅江大堤的重建,前期还有个小插曲。最初由于经费的原因,市里只准备对大堤进行翻修,可防洪工作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更是百年大计,我多次跑到武汉和宜昌,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论证推倒重来的可行性,结果证实了重建大堤是利大于弊的。
最终耗时10余年,我们拆迁了老堤下的100多家单位,安置了1600多户居民,同时将沅水河堤外移,修建了可防御50年一遇洪水的4公里长的防洪墙,沿岸居民终于得以安居乐业。
今年夏天,市城区连降暴雨,眼看着水位一天天暴涨,但不少市民仍在河边悠闲地散步,这也正是因为有了大堤守护,大家心里安定啊。要是放到以前,每到汛期,只要一下雨,党员干部哪里还睡得着哟!
从上世纪90年代到现在,国家对常德水利建设的资金投入越来越大。防汛的硬件设施建设,包括堤垸建设、险工险段处理、湖区沟渠清障等都加大了力度,蓄洪区建设也取得了伟大成绩,近年来为保护河堤安全,还禁止了河道违法采砂……是啊,要治理好水,守护好水,更要利用好水,才能让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人老了啊,就爱怀旧!我对于这些年轻时奋斗过的地方充满了感情,会经常回去转一转,走一走。西洞庭我就去过几次,那真是大变样了,看到现在的大堤修整得非常漂亮,护堤林一片青茏茏的,湖边人们的生活也越过越红火,我心里高兴啊,这就证明我们当时的苦没有白吃!
原来的江河边不敢住人,如今沅江两岸的高楼越来越多,听我儿子说,现在的江景房还不便宜呢!每天饭后在诗墙和画墙边上散散步,是多么惬意啊,这是我们以前做梦都想不到的生活。
抬头仰望是清新的蓝,环顾四周是怡人的绿。你们说,在这样的城市安度晚年,能不长寿吗?
记者手记
穿越时空的奋斗回响
□邓淇月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能够静下心来聆听一位90岁离休干部的回忆,对我来说,无疑是一次珍贵的心灵洗礼。虽然与张业精老人的交谈只进行了短短两个小时,但他的讲述,仿佛有一种穿透时光的力量,让我得以窥见那个充满热血与激情的年代,感受老一辈人的坚韧与毅力。
百废待兴的年代,没有先进的机械,也没有便捷的交通,只有用双手挖掘泥土,用肩膀扛起沙石,用双脚踏平堤坝……难道他们不怕苦、不怕痛吗?怕!因为他们也只是肉体凡身。但是,他们更怕的是家园被毁,更怕的是亲人遭受苦难,因此,选择了用血肉之躯去抵挡风雨,去战胜困难。
如今,当我们站在坚固的堤坝上,眺望着清澈的河水,心中不禁涌起对前辈们的敬仰和感激。是他们,用双手和智慧创造了今天的安宁;是他们,用坚韧和毅力铸就了常德城市的辉煌。是啊,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
铭记历史,更能感知当前幸福来之不易!我们要将这种奋斗精神传承下去,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都要保持坚韧不拔的毅力,勇往直前的决心,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延伸阅读
常德,是一座因水而生、滨水而兴的城市,人们依水而居,城市依水而建。它北枕长江,东抱洞庭,全市共有河流639条,湖泊98个,水库1424个,水网水系纵横交错,湖、塘、池星罗棋布。由于水系复杂、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历代兴建的水利设施薄弱,历史上水旱灾害频繁。民谣形容,“月明五夜愁天旱,雨落三朝被水淹”;用现在的话说,“常德市最大的市情是水情”。
新中国成立后,历届党政领导均把治水作为发展国民经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根本大计。经75年建设,全市初步建成了比较完善的防洪排涝抗旱体系,现有独立的防洪圈38个,其中重点垸5个、蓄洪垸8个;堤防2870公里,其中一线大堤1121公里,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全市有各类水库1359座,占全省水库的十分之一,具有可利用灌溉功能的蓄水能力27.13亿立方米(不含皂市、竹园、会人溪、三江口水库)。75年来,我们一次又一次地经受了特大洪水的侵袭和考验,在洪水的洗炼中茁壮成长。同时,常德市还以增强水安全保障能力为目标,以现代水网建设为牵引,以河湖长制为抓手,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能力、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江河湖泊生态保护治理能力,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常德提供坚实的水安全保障。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扬鞭。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常德将牢记“守护好一江碧水”的殷殷嘱托,贯彻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方针,以奋进的姿态、答卷的状态,守护绿水青山、建设美丽家园,书写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壮美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