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一类资质新闻网站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常德 > 正文
【我和我的新中国·离休干部口述实录⑤】丹心一片济苍生
时间:2024-11-01
来源:常德日报·常德融媒客户端
分享到:

【点击图片 进入专题】

截图20241101094303.png

□高福德/口述 常德日报报记者 王敏/整理

人物档案

高福德,1932年9月出生于河北省,1947年5月参军入伍。1954年7月转业到常德人民医院,1955年3月在西洞庭湖治理一线入党。从事麻醉医学事业30年,1993年5月离休,2021年获“常德市麻醉医学终身成就奖”。

人物金句

“医者仁心,医德为先。”

“百姓健康是最大的民生。健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高福德4.jpg

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和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从一名后方医院卫生员成长为一名麻醉科医师,我感恩党对我的培养,始终牢记医者使命,不遗余力救死扶伤,不负一名共产党员的使命与担当。

“卫生员,也是一名战士!”

参加解放战争,是我一生宝贵而难忘的经历。

那是1947年5月,我才14岁半,在怀柔平北军分区参军。因为年龄小,我被分配当了一名卫生员。第二年,在东北军区医训队,我学了半年的战场急救技能。

前线一开打,伤亡就不可避免。卫生员不上战场打仗,但也是一名战士啊。在炮火硝烟中,我们要紧急护送重伤员到后方医院抢救,十万火急。我当时所在的后方医院在一个大山沟里,比较隐蔽,我们叫它“道道坑”。

记得1948年10月锦州战役时,我们接到前线的紧急任务,要运送救治1000名重伤员。但前线与后方医院之间隔了一座山,如果绕羊肠小道要走3天,我们选择了翻山越岭,只需要1天多时间。但是山高路远,许多重伤员受的是炮伤,路上还是坚持不住,最终医院收治伤员600多名。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部队原地休整3个月。休整期间,我们就搞政治学习,忆苦思甜。随后,大部队浩浩荡荡南下。我们有一个响亮的口号——“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随着部队南下,东北军区3家医院整合成1家,从山里搬了出来,编制人员一律到了张家口。我是编余人员,跟着四野第四十七军一起南下。

南下路上,为了防止敌机轰炸,部队白天进山沟休息,晚上行军。一般是吃晚饭后开始走,一个晚上行进50公里。我清楚地记得,到武昌去是晚上坐的船。后来,部队南下到了长沙,再往湘西挺进。

高福德2.jpg

解放初期,湘西地区的土匪气焰嚣张。1950年1月,我所在的四十七军一四一师补训团从永顺到大庸,任务就是清剿土匪。对于惯匪,我们坚决镇压。对于民愤小、罪恶轻的土匪,我们就给他们上课,宣讲党的政策,开展各项训练。

1951年,部队整编,我被分到保靖县大队医务所。当时,部队大力号召培养文化兵,1952年5月,我被派往河南许昌,在中南军区卫生干部文化速成学校进修1年,后转到湖南人民革命大学继续进修了3个月,接受政审,等待分配。

“到医疗建设最需要的地方去!”

新中国成立初期,医疗机构很少,广大农村地区缺医少药,群众吃不饱、体质弱,面对各种疫病,很难抵抗住,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也高,生命健康谈何容易啊!

老百姓要翻身做主人,建设新中国,健康就是本钱!全国各地政府陆续接管旧政权留下的公立医疗机构,动员社会上的中西医药人员,开展医疗防疫活动,同时兴办卫生学校,培养医疗技术人才。

1950年起,春秋两季,全民普种牛痘,天花、霍乱很快被消灭。我还记得,1954年7月,我转业到常德人民医院时,常德正遭大水,灾后疾病丛生,但好在天花、霍乱没有流行。

洪水无情啊,那一年,常德地区溃垸110个,140多万亩农田被淹。10月,湖南省人民政府作出《关于修复洞庭湖堤垸工程的决定》,常德辖区大、任务重,西洞庭湖区域有澧水以南、沅水以北39个垸需要修复,动员民工30多万名。

到医疗建设最需要的地方去!我怀抱一腔热情,申请前往治湖一线。那年冬天,全区共有900多名医药卫生人员被抽调到工地,开展卫生防疫和医疗急救。

我被分到韩公渡镇崇河村工地,那里就是一片荒地。没有医疗站,我们就自己动手,砍竹子、搬稻草,硬是盖起了一间间病房和手术室,从医院拉来设备就开工了。正是冰冻天气,民工一早要上堤,摔伤骨折的不少,没几天20多个医务人员就收了几百个病人,忙得不可开交。

洞庭湖西,数十万人在冰天雪地里修堤,你们能想象那个热火朝天的画面吗?在治湖工程的考验和锻炼下,一大批先进集体和劳动模范涌现,3000多人在治湖一线宣誓入党,我也很荣幸成为了其中一个。回想当年的场景,我现在还心潮澎湃呢。

常德是鱼米之乡,那些年,每逢春插、“双抢”,医务人员也要跟着忙起来。忙什么呢?我们就背起保健箱,看到哪里有劳动大军,就奔向哪里,有病看病,没病看就参加生产,搞防疫宣传。那个场面也是蛮热闹的。

赤脚医生,你们听说过吧!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国各地农村涌现出了一大批赤脚医生,他们长年就拎着一个药箱,走村串户,给群众看病,农忙时也光起脚丫下田种地。

高福德1.jpg

当时,我们就听说,桃源县黄婆店公社有一个模范赤脚医生,叫覃菊英。她身不离劳动,心不离群众,每年参加农业集体生产劳动230多天,治病3000多人次。你们说她厉害不厉害?

那时候,农村开始推行合作医疗了,好多公社办起贫下中农看病、吃药不要钱的卫生所,老百姓都拍手叫好,农村地区看病难的问题得到了改善。

“健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在医院,我管过药房,也当过外科、骨科医生,后来又与麻醉医学事业结缘,一干就是30年。

记得那是1963年,院里派我到湖南医学院进修麻醉专业,我当时心里有些不情愿。院领导就做我的思想工作,说学成回来还可以做手术。不承想,进修回来,外科、骨科手术多了起来,我们麻醉组就2个人,根本忙不过来,哪里还有时间做手术呢。

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改变了我对麻醉的认知。有一天,一名18岁的工人被送往医院急救,他的胳膊被轧钢机生生切断,血肉模糊。按以往经验,断肢再接,肢体存活率相当低。但是,我们没有放弃。我与主刀医生全力配合完成了手术,术后7天,患者断肢奇迹般存活下来。后来,全省医疗专家在常德开现场会,一致认为,手术成功与麻醉的使用有很大关系。从这以后,我更加坚定了当好一名麻醉医生的信心。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医院盖起一栋6层的大楼,有8个手术间,外科手术还是忙不过来。县级医院没有麻醉医生,也经常打电话来求援。我是党员嘛,重担我不挑谁来挑呢?

那时,麻醉后备人才太稀缺了。1984年,常德地区人民医院麻醉科正式成立没多久,我就向常德地区卫生局打报告,申请办麻醉基础理论学习班。后来,这个班还真的办成了,有30多名学员。为期3个月的培训结束后,每个县级医院至少配备了一名专业麻醉医生。

那些年,常德先后成立了不少医疗专业协会和学会,常德地区麻醉协会就是其中一个。这些协会和学会常年开展交流,举办培训班,培养了大量后备人才。

当然,贫困地区也不能落下。就说常德地区人民医院,1986年起每年免费接受5名基层进修人员,5年完成对慈利、石门等县19个贫困乡的医务人员培训。

人老了吧,还是怀旧。离休这么多年,我一有时间就去当年的科室走走瞧瞧。现在的麻醉机可先进了,都是全自动化的,真让我大开眼界。我喜欢跟一些年轻后辈谈心,也经常嘱咐他们,医者仁心,医德为先。要认真对待每一台手术,敬佑每一个生命。

高福德3.jpg

我这辈子啊,眼看着医疗卫生事业蒸蒸日上,老百姓的健康越来越有保障,心里真是欣慰。我也深深感受到,百姓健康就是最大的民生。健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你们知道吗?现在,我们的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了79岁。在解放前,这真是一种奢望呢!年轻人,我们要感恩这个伟大的时代,拥抱健康生活,美好未来还需要你们努力去创造。


【记者手记】

无悔的热血青春

王敏

在柳叶湖畔的一家颐养院,高福德老人一大早就在门口候着我们了。92岁的他走路有些颤颤巍巍,但精神头极好,引着我们上楼,找一块安静的地方。

等我们摆好桌椅,架起摄像机,早有一群老人家围坐过来。高老坐在中间侃侃而谈,大家都默默地当起了听众。从解放战争翻山越岭抢救伤员到南下路上躲避枪林弹雨,从治湖一线加入中国共产党到躬耕麻醉医学事业三十载,高老的讲述高潮迭起,真挚动情,大家也听得入情入味,久久不肯离开。

高老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情怀,他们那一代人生在解放前,长在红旗下,始终感念党恩,不管干什么事业,都信念如炬、斗志昂扬,誓将青春热血献给党、献给国家,一生无怨无悔。

初心如故,信念如磐。高老三十年如一日奋战在麻醉一线的故事,是常德数万名卫生技术人员坚守卫生健康战线、护佑人民生命健康的动人缩影。75年来,在一代又一代医卫人的坚守、奉献、传承与创新中,常德卫生健康事业稳步向前,结出硕果,造福百姓。

敬佑每一个生命。采访结束,高老的话语仍在我们耳旁回响,令人深思,催人奋进。


延伸阅读

常德医药,源远流长。这里名医辈出,千百年造福苍生。

然而,解放前,连年战乱,国弱民穷,常德瘟疫横行,百姓备受疾病折磨。

新中国成立之初,常德卫生健康事业基础薄弱,仅有20家卫生机构、266张医院床位、2367名卫生技术人员。常德地区各级党委政府积极贯彻党中央关于“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面向工农兵”的卫生工作方针,长期为患、猖獗一时的天花、霍乱很快在全区绝迹,除四害、讲卫生做到了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卫生工作受到重视。常德农村地区的赤脚医生大量涌现,一度达到1万多人,同时,农村合作医疗开始兴起,中草药和新针疗法普遍推广,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得到改善。

改革开放春风起,常德地区的卫生健康事业蓬勃发展,城乡医疗条件和技术水平显著提升,科研成果层出不穷。截至2023年底,全市拥有卫生事业机构5015家,卫生技术人员达到45072人,医院、卫生院拥有床位40532张,人均预期寿命从1964年的58.3岁增长到如今的79岁。

医改惠民生,义诊进乡村,打造“农村十五分钟、城市十分钟”的医疗服务圈……近年来,常德市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健康常德建设步履铿锵,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编辑:汤雅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