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一类资质新闻网站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常德 > 正文
文化中国行·山河弦歌|常德“说唱” 也有花young!
时间:2024-09-17
来源:常德日报·常德融媒客户端
分享到:

沅水号子喊大的地方,洞庭鱼米养胖的地方,这地方打擂茶用的是花椒棒,这地方吃米粉泡的是牛肉汤,这地方说话谁都能听懂,这地方待客都那么大方,这地方它在哪里,哪里有这么一个好地方,这个地方的名字就叫常德,常德是个好地方……

常德丝弦——《常德是个好地方》选段


弹着扬琴,奏着琵琶,拉着二胡……

说着唱,又唱着说。

按字行腔,音随律转。

这是常德丝弦的声音。

勤学苦练 开启“说唱”人生

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文化馆一楼排练厅内,常德丝弦青年传承人张兰,正收拾着当天去长沙演出要用的服装道具,还有乐器。像这样的外出表演,她每周都要“走”上几场。

张兰:我们平时在外演出的话,都要提前开嗓,想一下歌词,唱一下旋律。大部分时间我都会把书谱带在身上。常德丝弦的曲目很丰富,有100多首。谱子就是大概进行了一个记载,对韵味的把握还没有记得那么详细,想要唱好,就只能去跟着我们的师傅去学。

从一句不会,到张口就能唱上几段,这期间需要花费多少努力?张兰聊起16年前的那个夏天,19岁的她,第一次听到常德丝弦的时候。

张兰:我之前是学习声乐、民族演唱方向的。大学开学的时候,老师给我们播放了一首常德丝弦《生在潇湘多自豪》,当时我是听到起鸡皮疙瘩了的,后来在大二的一次比赛上,我就被我们常德丝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谌晓辉老师看到了,我觉得我是很幸运的,2009年,当时我就一边读大学,一边在常德市武陵区艺术团学习常德丝弦。

流行于湖南沅江、澧水一带的“常德丝弦”源于明末清初,是中国十大地方曲艺之一,也是湖南曲艺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曲种。当时,江浙一带的民歌、时调小曲传入常德,与当地民间音乐结合后,不断演变发展,成了现在的风格。又因为主要用扬琴、琵琶、三弦等丝弦乐器来伴奏,并用常德方言演唱而得名。

身为湖南岳阳人的张兰,怎样才能说好一口标准的常德话?是她学艺路上遇到的第一个坎儿。

张兰:有一句话是“十里不同天,百里不同音”,长沙话与常德话不一样,岳阳话跟常德话也不一样,刚好因为我考到这边读大学,同学有很多是常德的,然后我就跟同学不断地请教,常德方言怎么去说。

代代传承,唱响世界

勤学、好问、苦练。2015年,大学毕业两年后的张兰,如愿以偿地进到常德市武陵区文化馆工作,正式成为一名群文专干,她也会经常到国内外各个地方,宣传常德丝弦。

张兰:上个月去韩国,我觉得印象是比较深刻的,能够代表我们湖南的形象,代表我们中国的形象,到韩国进行文化交流,我心想一定要把我们传统文化最好看最精彩的一面,要把它展示出来。当时我一开嗓,大家马上眼睛就亮了,最后演唱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那一刻我觉得还是很自豪、很骄傲的。

除了出国、出省表演,在平日里,张兰还会经常去各个乡村、社区、学校,义务地教大家唱丝弦。

虽然被很多人叫着“张老师”,但在张兰心里,她却从来不认为自己已经“出师”。只要有空,她就会去师傅谌晓辉的丝弦班课上当一个“旁听生”。

几十平米的房间,三排座椅,一二十人,每个人手里还有一本厚厚的谱子。

常德丝弦的曲调,起承转合。而它的传承和发展,也像这曲调一样,千回百转,几经起落。抗战时期,丝弦班社纷纷解散,曲艺人被迫另谋生计,常德丝弦濒临灭绝。1960年,谌晓辉的师傅戴望本等人,开始组织成立常德丝弦第一个专业性表演团体——武陵春曲艺社。但好景不长,没过几年,曲艺社撤销,艺人被遣散,老师傅们想方设法,口传心授地把常德丝弦曲目和演唱技艺传给更多的弟子,其中,就有谌晓辉。

谌晓辉:1971年,我那时候17岁,就开始学唱常德丝弦,1979年以后我就分到文化馆,和现在的馆长一起创作,就是把童谣和儿歌改编成常德丝弦来演唱。比方说《马马嘟嘟骑》就是我们文化馆创作的,我们还参加了全省的演出,得了金奖,反响特别好,然后还有《月亮粑粑》等等,到了八、九十年代,慢慢地,常德丝弦又开始兴起来了。

再到后来,常德丝弦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年,常德丝弦还在“第二届中国-东盟非物质文化遗产周”上唱响。而已经70岁的谌晓辉,对常德丝弦,其实还有着更大的展望。

谌晓辉:我们在7所学校开办了常德丝弦的弹唱班,他们学弹唱,我们去教唱,我们中老年的传唱班已经有10多年了,包括我们的表演班,我们都没有间断过,我肯定希望世世代代地把它传下去。

对徒弟张兰,谌晓辉也有着自己的“私心”。

谌晓辉:我就想,她还能学点儿创作。

记者:您为什么想让她学创作?

谌晓辉:现在不管是词创作,还是曲调创作,人特别少。他们年轻一代现在有好多人唱,只要有好的苗子,我也要把她挖过来,我就像“挖掘机”一样,我就是想她们年轻人好。年轻人好,常德丝弦就也好,都好。

弦歌不辍,一腔一调入人心

在湖南常德,有一条融旅游、休闲、度假、居住为一体的特色休闲街区,名为常德河街。从2016年开街以来,常德河街累计接待游客超过4000万人次,去年的总访客量达512万。常德市非遗传承培训基地——鸳鸯走马楼,就在这条街上。作为目前湖南最大的,以戏楼为主体、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目为主题的展演馆,每年都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前来喝茶、听曲、看戏。

参观结束后,谌晓辉和张兰一起在楼内的舞台前,合唱了一首名为《花词》的常德丝弦。

桃红柳绿百花香,春到三月好风光,蝴蝶儿成对又成双,成对又成双……

常德丝弦——《花词》选段

丝弦歌不辍,声声入人心。或许,未来会有千千万万个“她们”,共同把这“一腔乡音”,“唱”到更辽阔,更美好的天地去。

来源:中国之声

编辑:刘芙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