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一类资质新闻网站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常德 > 正文
一个澧县人身上的时代烙印
时间:2024-07-12
来源:常德日报·常德融媒客户端
分享到:

□常德日报记者 罗琳 杨晟

在常德市澧县城区兰江路上,离县城管局不远有一片自建民居,72岁的陈章武和老伴就住在其中的一栋楼里。

7月9日上午,我们如约走进通往陈家的洞宾东巷。一位个头适中、神情温和的老人,微笑着站在路边望向我们。我们看过有关他的视频,一眼就认出他是我们要访的陈章武。

微信图片_20240712081548.jpg

陈家的小楼坐南朝北,一楼客厅采光很好。因为知道记者要来,主人已将几十幅装在镜框里的剪纸作品整整齐齐摆好,让记者有种进门就被夹道欢迎的感觉。

客厅的西墙上,一幅红彤彤的《祥龙献瑞》格外醒目。陈章武说今年是龙年,这是他春节时特意创作的。65cm×54cm的剪纸作品,装裱后作为中堂高挂在电视机的上方,十分少见。

紧靠北面的大窗户边,摆放着一张书桌,桌上摊开的是主人正在刻制的《蜚云叠翠》,还有他用锯片、钢制伞骨自制的几把刻刀。陈章武说这幅《蜚云叠翠》是围绕澧县境内始建于明代的蜚云塔而作, “要想澧州风水转,宝塔身在河中坎”这句顺口溜一直都在流传。

微信图片_20240712081537.jpg

书桌靠西墙那一头,放着一幅用镜框装着的深蓝色剪纸作品。陈章武说创作这幅《澧水纤夫》费时十年,自己利用钓鱼的机会走访、求证细节,反复打磨构图才得以完成。

他说他的创作乐在寻找题材、设计构图、精心刻制的过程之中,长则数年,短则数日,完成后倒不是很有成就感,总有不满和遗憾。他一再表示剪纸门槛不高,谁都可以学,谁想学他都愿意无偿辅导。

时代的潮流让他的人生接连“跳级”

1952年2月,陈章武出生在澧县原永丰乡复兴村五组(今如东镇永镇村十六组)。初中肄业回乡务农后的1969年春,他被当时的复兴大队选送到永丰公社参加了“赤脚医生”培训班,培训结束后回大队当起了“赤脚医生”。有了这一基础,1970年底应征入伍的他,得到了在部队医院勤杂班的岗位。

在那个半天工作、半天政治学习的年代,宣传工作占据着显著重要的位置。自小就喜欢画画的陈章武不仅成了连队出黑板报的积极分子,还被班长重点鼓励给报社投寄美术作品。发现剪纸比较容易被报纸采用后,他开始尝试用手术刀刻制作品。

微信图片_20240712082808.jpg

功夫不负有心人。1976年,他创作的《采药路上》发表在1977年6月27日的《工程兵报》。随后,《鱼水情深》《军营晨曲》分别见诸1978年7月和10月的《战旗报》。自此,剪纸成了他此生最大的爱好。

1979年春,陈章武退伍回乡。他延续着部队激发的剪纸热情,追求着在报纸上稿的成就感。只要有空,他就沉醉于剪纸创作。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一天,得知公社文化站举办的农民书画展正在征集作品的消息后,他当即投入创作之中。紧赶慢赶,在奔赴冬修水利建设工地的前夜,还有两幅没有完成。他一宿没睡,刻完最后一刀的时候,天已发白。来不及为作品命名,匆匆叮嘱妻子把作品送去公社之后,他背起铺盖就上堤了。

微信图片_20240712082827.jpg

微信图片_20240712083944.jpg令陈章武没想到的是,他的“急就章”被来公社文化站走访的澧县文化馆馆长赵云卿看到了。面对生动反映农村生活和生产场景的剪纸作品,赵馆长表现出极大的兴趣,鼓励他多出佳作。

命运的齿轮再次开始转动。1983年,陈章武成了半脱产的公社文化站辅导员;1985年,他通过招干考试转为文化专干;1990年,他被调入县文物管理所工作。其间,他创作的剪纸作品,不仅时常被《澧县报》采用,还多次入展和获奖。1988年,他的《喜庆乐队》《春天》等10幅作品入选湖南省首届剪纸展览,并在长沙展出。1989年,他的《六合同春》斩获首届“中国剪纸大奖赛”优秀作品奖。顺理成章,他参加了湖南省剪纸研究会首届年会,被吸收为会员。他在《刻刀下的记忆》一文中写道;“这大大地开阔了我的视野,拓宽了我的创作思路,使我的剪纸创作有了质的飞跃。”

2000年,陈章武被湖南省群众艺术馆、湖南省剪纸研究会评为“湖南省剪纸艺术家”。再后,他成了中华文化促进会剪纸艺术专业委员会会员、湖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剪纸委员会会员、澧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传承人。

个人的创作总是在时代的母题中游走

陈章武早期的作品,凸显出紧跟政治形势的鲜明特点。《采药路上》呈现的是一名女兵和一名群众中途休息时认真阅读《解放军报》的画面;《军营晨曲》展现的是将士们在军号声中苦练杀敌本领的场景,画面中清晰可见“抓纲治军,准备打仗”的标语。

退伍回乡务农的那些年,尤其是他1985年前的创作,诸如《百业兴旺》《精心育苗》《银花朵朵》《赶集》等作品,紧扣当年农村的现实场景,用现在的眼光审视,它们更多体现的是集体主义美学的色彩。其中《百业兴旺》(1982年)展现的是人民公社集体经济的成果,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画面喜气洋洋;《精心育苗》(1983年)展现的也是社员们集体劳作的场景。时至上世纪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他的作品出现了变化,不仅在题材选取上日渐丰富起来,而且人物造型也明显受到了流行时尚的影响,尤其女性多以苗条修长、凹凸有致的身形出现在画面中,从他1991年、1993年发表在《农业考古》杂志上的《茶女》系列即可窥见一斑,画面中的女性不再是群像,而是身着精美裙装和头饰的婀娜多姿的个体。

微信图片_20240712082821.jpg

值得注意的是,他1989年荣获首届“中国剪纸大奖赛”优秀作品奖的《六合同春》颇有标志性意义,由环绕四周的6只蝴蝶和居中一个高举花篮的大胖小子构成的图形,明显受益于传统文化的宝库,传递出解决温饱问题后的人们渴望更好时代的心声。自此,陈章武的创作由侧重反映物质文明建设转向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关注。彼时,文学艺术追求多元化表达蔚然成风,一些曾经束缚创作的禁区不仅被打破,而且成了各路创作者积极开发的沃土。1993年,陈章武依据古老传说完成了《孟姜女》组画的创作,由《巧遇》《送别》《望夫》《寻夫》组成,构图精美,古色古香,其中《寻夫》被《中国当代剪纸家》一书收录。

微信图片_20240712084757.jpg

近半个世纪的剪纸创作,陈章武说他积累了大约200幅作品。上世纪80、90年代,年富力强的他只能在紧张的工作之余见缝插针剪纸,因此,他更多的作品出自本世纪。步入新世纪,伴随年岁的增长,尤其退休之后,属于他的空闲时间也越来越多。2000年以来,他创作的作品不仅题材更为丰富,而且多成系列。包括掌故传说、先贤英烈、红色经典、澧州名胜、地方戏曲、民俗童谣、传统手工、非遗传承等。此外,他还紧扣时政热点中的反腐倡廉、扶贫攻坚、乡村振兴等主题,以及围绕北京奥运和其他节庆或赛事展开创作,以其极具写实风格的剪纸作品为亲历的时代留史存照。其中《远古文明之光》《十二生肖》《十样景》《澧州五鼓》《月亮粑粑》《和谐福运》《光辉历程》《一品清廉》等作品,让人印象尤为深刻。

微信图片_20240712081544.jpg

年逾古稀的陈章武说自己创作热情有增无减,但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受也是真真切切。早年记忆中的双抢、兴修水利的场景不断浮现于眼前,他想用剪纸加以还原。他说还有好多素材可供创作,虽力不从心,但创作一幅是一幅,反正能剪就不会停下来。


 记者手记:

透过陈章武的故事,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个普通农家子弟如何被时代所塑造、所成全的轨迹,也看到了他凭借数十年不变的剪纸爱好为时代留下的独有 “相册”。

千百年来,正是经由像陈章武一样的众多记录者、表达者坚持不懈的努力,不同时期社会基层的活力才得以充分展现。源自民间的万千个人视角见证着微观层面的变化,填充着宏大叙事中的空隙,丰富着人们对于时代的感知和国家的记忆。

早有人说过,我们生于历史,也将归于历史,又无时无刻不在创造历史。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人和事,每个人身上都不可避免地带上时代的烙印。正是无数普通人与时代的交织,才构成了热辣滚烫的世相。事实证明,没有完美的时代,只有不断发展的时代。

编辑:唐文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