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一类资质新闻网站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正文
【经济漫谈】不一样的“6·18”
时间:2024-06-21
来源:常德日报·常德融媒客户端
分享到:

常德日报记者 姜美蓉

一年一度的“6·18”电商大促落下帷幕。记者发现,“现货开卖”成了电商们今年“6·18”期间展现的新面貌,延续了10多年的电商预售机制悄然退场。

预售机制,自诞生以来便成为电商行业的常态。它允许商家在商品未实际入库的情况下接受订单,通过提前锁定销量来缓解库存压力,并给予消费者一定的价格优惠。然而,随着电商市场的日益成熟,预售制也逐渐暴露出其局限性。长时间的等待、频繁的延期发货、商品质量的不确定性等问题,开始让消费者感到疲惫。今年1月31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了2023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其中第一条就明确提出,电商平台预售模式亟待规范。

上个月,淘宝天猫、京东、唯品会等平台相继宣布取消沿用了10多年的预售机制;现在,各大电商平台又宣布不再公布大促期间的GMV(商品交易总额)。对此,有业内人士认为,今年“6·18”年中大促主题的转移,预示着电商平台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需要在促销手段上进行创新,更需要在提升商品和服务质量,以及改善消费环境等方面做出更多努力。当前进入存量博弈时代,科技的进步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对电商行业提出了新要求。

这几年,电商市场的竞争格局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除了淘宝天猫、京东、拼多多“三巨头”,抖音、快手等直播电商崛起,美团、饿了么从餐饮外卖切入全品类的即时零售,小红书、唯品会、微信视频号、得物等其他平台也分走了“一杯羹”,电商领域竞争越来越激烈。今年“6·18”,稳住用户大盘成了电商平台优先级更高的KPI(关键绩效指标)。

业内人士介绍,今年以来,电商平台分散消费趋势逐渐浮出水面,年轻人开始选择更专业的平台消费,比如在京东上重点关注数码家电,在淘宝、拼多多上购买日用百货,在唯品会、得物上挑选衣服、鞋子等。从深层原因看,这与电商平台在核心品类上提供的商品价格、服务优势息息相关。

作为电商行业自我革新、调整战略方向的一次尝试,今年取消预售制的“6·18” 更像是电商平台之间对内“稳用户”、对外“秀肌肉”的“年中考试”。

事实上,在电商行业中,平台、商家、消费者应是合作共赢的关系,消费者从平台上买到商家提供的优质产品才能形成一个良性闭环。取消预售制,是对消费者即时满足心理的积极响应,也是对“用户至上”原则的回归。 将促销玩法化繁为简,这不仅是对消费者体验感的一次升级,更是对自身竞争力的一次重塑。 

编辑:王思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