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日报记者 吴紫欣 通讯员 杨昊翰 文/图
艺术作品展、童声音乐会、趣味游乐场……今年“六一”国际儿童节期间,常德市社会福利院(以下简称“福利院”)举办“合力守护 相伴成长”儿童游园会,邀请爱心企业代表、社工、志愿者齐聚一堂,为孩子们欢度节日。
这是一场欢乐节日的庆典,也是一次社会各界对该院进行儿童福利工作质效的检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儿童特别是孤儿和残疾儿童,全社会都要有仁爱之心、关爱之情,共同努力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近年来,在上级民政部门的领导下,福利院落实各项政策、优化机构设置、创新工作机制、深化各类服务,着力推进养育、治疗、康复、教育、安置、社会工作一体化发展,守护院内孤残儿童安全快乐成长。
春雨润泽 “亲子式”养育 “全人式”教育
小智和小果果正在上小学,一个读六年级,一个读二年级。在幼儿园阶段被父母遗弃后,他们在福利院度过了一段适应期,如今已然将那里当成了家。
“小果果的辩论能力越来越厉害了,这孩子的口才可真不赖!”一场班级辩论会上,二年级的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小果果靠出众的口才,一举夺下最佳辩手。她平时学习很用功,今年年初,福利院特地为她报了口才培养班,发展她的特长。
今年12岁的小智,有着被至亲虐待和遗弃的经历。他在普通小学上课,进行寄宿学习。有一阵子,福利院护工发现小智变得不爱说话,学习也开始“吊车尾”,直到一番交流后才得知他始终觉得自己在班里是个“另类”,极度缺乏自信。
福利院为小智制定了心理疏导计划,工作人员和社工通过个案方法,帮助他绘制个人发展网络,以便全面地认识自己。“很帅气”“傲娇的小性子有时也挺可爱”……一条条“他人印象”和优点清晰地摆在眼前,小智逐渐敞开心扉,接受他人的善意,慢慢地,他不仅人缘好多了,连学习成绩也追赶了上来。
“这两个孩子一直是被大家重点照顾的对象,针对不同需求,福利院根据他们的性格特征进行人格和特长培养。”福利院副院长曾玲璘介绍,为了帮助院内儿童弥补缺失的亲情,工作人员与孩子结对组成“母女、母子”,当好“院内妈妈”,提供亲情服务,周末或寒暑假时,还邀请大中学生志愿者辅导学业,给有能力的孩子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社会化能力。
据了解,收养儿童在进入福利院时就建立了《儿童成长档案》,一人一档,一目了然。在养育过程中,饮食严格按照“每周食谱”,菜肴荤素搭配,粗菜细做,花样多变。护理照拂要责任到人,分工不分家,按照工作流程,从儿童起居、饮食、活动、养育等,实现24小时全天候服务。同时根据评估分别为孩子制订养育计划,比如个别化训练、引导式教育、正常送教上学等。
去年,福利院逐步引进社会工作服务,以社工师的专业理念、原则、知识及技巧,深入挖掘儿童潜能,促进他们的个人发展、心理疏导、人际交往、社会融入、朋辈关系、学业辅导、安全自护、行为矫正……
春天事业 “规范式”医疗 “精准式”康复
孤残儿童是最困难、最脆弱的儿童群体。
“山山是一名肢体残疾儿童,最初入院时经过了康复团队的评估,就开始定期进行康复训练,目前效果令人满意。”一想到山山,福利院儿童部负责人彭静的眼底尽是温柔,她亲眼见到山山刚来时连站立都很困难,随后院里为他制订了个性化的训练计划,安排专人指导训练。完成阶段性康复训练后,孩子已经能慢慢扶着墙面或无障碍设施走动,到现在甚至可以在有辅助的情况下上下楼梯。最近,福利院将山山送到省儿童医院治疗,希望他能恢复得更好些。
“本着儿童利益最大化的原则,我们在孩子来院后的第一时间开展全面体检,建立和完善健康档案,定期监测身体问题。”福利院党支部副书记、院长才忠波直言,残疾儿童大多数是在院内集中养育,特别是在发现病情后,对儿童做到“三早一报告”,及时诊疗,为儿童的下一步治疗康复提供指导,而身体状况较好的孤弃儿童则通过回归家庭的形式,让他们更加真实地感受普通生活。
福利院根据儿童智力发育情况进行分类教育,对智力发育正常的儿童,联系学校入校就读,完成义务教育及人格社会化;对不能正常上学的肢体及智力残疾儿童,在院内开展集体、个训特教课程并链接社会资源进行帮扶,以提高残障儿童适应社会的能力。
“目前院里儿童病残率较高,治疗需求很大。”福利院副院长张群坦言,现在院里的孩子有医保,就医还有绿色通道,极大地方便了孩子就医。从2020年起,福利院和市第三人民医院建立了儿童就诊绿色通道,与省儿童医院、市第一人民医院、市第一中医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市康复医院等医疗机构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
春光明媚 “融合式”服务 “社会化”疗愈
福利院的“阳光农场”里,一畦畦西红柿、玉米棒子、辣椒等农作物长势喜人,孩子们正在不停地整地、移栽、松土、采收。
为了让孤残儿童建立起正向的社会联结,带领孩子们体验劳动的乐趣,2023年开始,福利院创新形式,通过链接志愿者家庭“一带一”结对的方式开展“阳光农场”种植活动,帮助孩子们习得基本的社会生存技能。活动开展一年来,不论是春季播种、秋收农忙,田地里总有孩子们跑着跳着、说着笑着的忙碌身影。
不止院内的农场,市农科院等科研院所也成为了孩子们常去的活动基地。今年,福利院探索“农疗”模式,借助专业机构的设施设备和人才支持,帮助孤残儿童感受自然、体验生活、融入社会。
“融合式”服务不止在田间地头,更有社会化活动。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这里有很多好东西,零食、办公用具应有尽有,快来买呀!”“我要一瓶水,谢谢。”就在这几天,福利院办公大楼的“阳光小店”正式营业了,孩子们一边吆喝一边卖货,做起“店长”来有模有样,很快就将货物销售出去。
这是福利院开设的社会化训练项目,以情景模拟+真实场景还原的形式,引导福利院儿童学习使用人民币、社会等价交换规则,帮助儿童在实践体验中提升社会适应性,强化生存技能。
服务创新没有止境,福利院还与多个职能部门合力开展了职业技能体验活动,让孩子们体验当交警、当消防员、当园林设计师、当农学家……
“福利院成立至今已有74年历史,院内除了孤残儿童还有‘三无对象’,我们希望‘一小一老’都能在这里感受到家的温暖,体会到人生的温情。”福利院党支部书记符志勇坚定地说,全院工作人员将一如既往地承担起“三无”对象托养和抚孤职责,落实好各项服务政策,以仁爱之心、父母之心当好“守护者”,让“一小一老”感受到党的关怀、社会的温暖,让常德市高质量发展成果惠及困难群体。
(文中儿童均为化名)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