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日报记者 杨志英 通讯员 符勇韬 文/图
“来,请喝水,需要什么都可以叫我。”5月28日,中等个子、古铜肤色的李猛飞又在市中心血站机采科当志愿者。
90后的李猛飞是湖南德海制药有限公司的一名普通员工,是一位热心公益的爱心志愿者。他坚持献血十余载,累计无偿献血102次,献血总量达39600毫升,是国家“无偿献血奉献奖终身荣誉奖”获得者。自2021年以来,他志愿服务工时达1162小时,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志愿服务奖一星级”的荣誉。
爱心之血,流淌不息
李猛飞的故事始于一个普通的日子。2013年6月的一天,他在步行街的采血车前停下了脚步,血情告示牌上“AB型血紧缺”的字样触动了他的心弦。他想到自己的血液能够救人一命,于是毫不犹豫地走进了采血车,挽起袖子,献出了自己的第一份爱心。那一刻,他踏上了无偿献血的道路,这一走就是十个年头,从未间断。
2013年至2016年,李猛飞一直献全血。“随着对献成分血(血小板)知识的了解,而且献成分血的间隔时间可以缩短,从献全血的相隔半年缩短到只需要15天,所以我就选择了献成分血。”李猛飞说。
2022年农历正月初三,大家都还在欢度春节,正在亲戚家拜年的李猛飞却接到了市中心血站工作人员打来的求助电话,医院急需“AB型血小板”拯救一名危重病人。李猛飞听完立马赶往血站,在危急关头伸出援手。
除了献血,李猛飞还加入了中华骨髓库,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随时准备为需要骨髓移植的患者提供帮助。他还签订了人体器官捐献协议,希望在生命的尽头,能够为更多的人带去希望和光明。
公益宣讲,传递爱心
“献血是能相互影响和感染的,只有更多的人参与和加入,我们的爱心才能更好地延续。”在李猛飞看来,献血是一个集体性的事业,只有人人都参与,才能让献血事业一直处于良性循环。于是,他毅然加入常德市无偿献血志工队,成为一名光荣的无偿献血志愿者。
每半个月,作为固定献血者分队队长的李猛飞便穿着一身红马甲走上街头,走进社区、单位、企业,一边发宣传单,一边讲解无偿献血的科普知识,为位于大润发和步行街的献血屋招募无偿献血者。李猛飞的热情和执着,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他的妈妈每年都会定期献血,他的邻居和朋友也相继加入无偿献血的队伍中,经他动员参与无偿献血的不下百人。
以身作则是最好的家庭教育。在他的带动下,李猛飞11岁的儿子也经常跟着他做志愿者,在机采科打扫卫生,为献血者端茶递水;积极参与公益志愿服务,向市民发放无偿献血宣传单。
水上救援,无畏前行
除了是一名“献血达人”、一名无偿献血志愿者,李猛飞还有一个重要的身份——红十字水上救援志愿服务队行动组组长。他的手机24小时开机,随时准备投入救援行动。
记得2022年10月下旬的一个夜晚,武陵区柏园桥附近,一辆做小生意的三轮车因刹车失灵冲到了穿紫河里,接到救援任务的李猛飞迅速带领队员们赶到现场,只见满头银发的车主正焦急地站在路边等待救援。李猛飞他们花了两个多小时,才将三轮车和车上物品一一从水里抬出来,车主发自肺腑地向救援人员连声道谢。
夏季,市民热衷于到沅江开展游泳等亲水活动,但不幸溺水伤亡的惨剧时有发生。李猛飞和志愿者们每年夏季都会在江面义务巡逻救援。据他介绍:“每天傍晚时分,志愿者驾驶冲锋舟在江里巡逻,劝阻私自下水玩耍的孩童离开水域,并救助腿脚抽筋的游泳者上岸。”
生命是脆弱的,多一人会急救,就多一分生的希望。2022年,李猛飞参加了市红十字会组织的专业培训,考取了中国红十字会救护培训师资证书。他积极参加培训救护员,传授救护知识,很多人在他的指导下学会了心肺复苏术、海姆立克法和各种急救包扎等相关知识。
李猛飞的故事还在继续。他将继续用自己的热血与行动,传递爱与希望的力量。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