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日报记者 蔡文龙 通讯员 邓友清 文/图
春分节气过后,石门县消防救援大队“小背篓”消防宣传服务队带着消防宣传资料、独立烟感报警器、电插板、液化气软管等“消防安全大礼包”来到壶瓶山镇宣传消防知识,排查消防隐患,开展消防安全“春播”。
壶瓶山地处湘西北武陵山脉南端,距离石门县城100多公里,群山起伏,地广人稀,原始森林和生态茶园纵横交错,森林火灾风险突出。一旦发生火灾,县消防救援大队赶来要3个小时左右。
为防范火灾于未然,增强当地群众的消防安全意识和火灾自救能力,“小背篓”队员黄金业、申巧玲、向梅芳带着“消防安全大礼包”登上壶瓶山,与当地专职消防队队员一起联合巡山,组织消防演练,开展防火排查,宣讲消防知识。
“老奶奶,插座板不能就这么扔在地上,如果不小心绊倒可能会触电。旁边就是水池,如果进水短路可能引发火灾。”在壶瓶山镇天坪村,“小背篓”在独居老人家排查,发现屋后水池旁屋檐下连接洗衣机的插座板随便扔在地上,而且没有断开电源。黄金业和申巧玲当面给老人讲了这种不安全用电行为可能产生的危害,同行的电力人员当场帮老人进行整改。
在壶瓶山镇杨家坪村部,“小背篓”队员黄金业、申巧玲和邮递员将消防小提示粘贴在包裹上,走村入户开展消防安全排查宣传,为孤寡老人送去大米等慰问物资。
返回时,“小背篓”碰上大鼓队的阿姨正在表演大鼓,他们主动融入其中,表演了土家“非遗”消防对歌,赢得围观村民阵阵掌声。
汽车沿着崎岖的悬崖公路行驶。当车抵达壶瓶山镇剩头山时,两山绝壁上的一座大型铁索吊桥跃入记者眼帘。海拔1291.8米的剩头山,这里三面环水一面接山,四周崇山峻岭,石壁千仞,峡谷幽深,人迹罕至。
“吊桥下是万丈深渊,我刚开始走很害怕,后来走多了就习惯了。”申巧玲等三人带着记者登上吊桥。记者刚走上去时,桥身摇摇晃晃,脚下是一块块木板拼接而成,走的时候小心翼翼,生怕会把某块木板踩断。
俯瞰桥下的峡谷,头有些晕眩,走过全桥后,只感到双腿有些发软和哆嗦。再看“小背篓”,他们没有半点害怕的样子。只见他们走过吊桥,进村为村民宣传消防知识。
“如果家里不慎发生火灾,我们第一时间应该做什么?”
“拨打119报警,赶快叫家里人一起逃生。”
“回答正确,这个消防知识卡通拼图归你了!”在壶瓶山镇中心小学,“小背篓”走进教室,以有奖抢答的形式宣讲消防知识,并组织了疏散演练和灭火器灭火实操。
壶瓶山镇中心宜沙老街是镇上最早的一条街,沿河而建,房屋以杉树板结构的木质房屋为主,街道铺有光滑平整的青石砖。
木质房屋连片村落极易成为火灾的高发地。“小背篓”联合电力人员落实“敲门行动”,沿青石砖路查看了老街里的各类消防设施器材,走村入户“五查”(查人、查电、查火、查房、查隐患),提示村民用火用电用气安全,及时排查排除户内用火用电隐患,并为前一次排查登记的6户居民赠送液化气软管。
石门县境内多高山大川,地广人稀,60多万名群众分散居住在近4000平方公里土地上。一旦发生火灾,城区和乡镇消防站的消防救援队员一时难以赶到。如何解决“远水”难救近火问题?
2020年,石门县消防救援大队探索消防宣传新模式,发起成立“小背篓”消防宣传服务队,服务队以石门消防救援大队防火监督干部、消防文员、政府专职消防员及家属为主,共有正式队员50人。他们穿着土家服饰和灭火战斗服,身背背篓,过吊桥、上茶山、进学校、走村入户宣传消防安全知识,成为一道别样的风景。
“小背篓”每周利用两天半的时间进村入户,足迹遍及全县多个偏远乡镇、农林场,他们已走进了3万余个家庭开展消防安全知识宣传,被当地群众亲切称为行走的“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