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日报记者 杨荣国 通讯员 王成 文/图
“这是我创办机制水泥瓦厂的第8个年头,目前年收入9万元左右,从一名普通的瓦匠到自己创办工厂,中间有太多的酸甜苦辣。”近日,澧县码头铺镇莲花村脱贫户彭泽东开心地说。
现年49岁的彭泽东是澧县码头铺镇莲花村有名的脱贫户,家里除了两个年幼的孩子,还有年迈的父母,一家人日子过得非常清贫。
为了生计,彭泽东早期和妻子李美华一直在外打工谋生,由于两人在外挂念孩子,父母年纪也渐渐大了,两人只得先后结束打工生活回家谋生。
由于没有多少文化,回到家后,彭泽东只得靠着自己以前做过泥瓦匠的手艺在周边做点零工,经常数天回不了家,妻子李美华无业,只能在家照顾两个带孩子和年迈的公婆……
“怎样才能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改善一家人的生活现状?”空闲之余,彭泽东总是琢磨着这个问题。
“在农村,是不是可以搞点养殖业?”彭泽东想着就着现有条件发展养殖事业——养鸡。
说干就干!在妻子的支持下,彭泽东拿出家里的全部积蓄加上找亲戚朋友筹借的钱全部投了进去,盖鸡舍,买鸡苗……
当彭泽东一家人满怀希望,憧憬未来时,一场鸡瘟打碎了他的梦想。由于缺少养殖技术,加上养殖密度过高,他养的鸡大面积死亡,最终以失败告终,还欠下数万元债务。此时,小儿子刚刚出生,家里开支加大,彭泽东心里很着急,几夜未眠。
“没办法,生活还得继续!”彭泽东无奈地说,为了一家人的生活,他只得再次拾起了手艺活——瓦匠。
2015年,澧县码头铺镇的帮扶干部了解到他的基本情况后,将他们一家六口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帮扶干部对彭泽东家进行了多次上门走访,了解其困难原因,并给予相应的政策和技术指导。
在镇村两级的支持下,彭泽东进一步坚定了通过创业致富的决心。在镇村两级帮扶干部的支持下,彭泽东多次向码头铺镇自主创业的老板取经,学习创业经验,同时还通过向亲朋好友四处筹措资金,将码头铺镇原粮店内制瓦厂房及原有制瓦设备租下,创办了湘码农贸彩瓦厂。
“创业初期条件非常艰苦,为了节约成本,我吃住都在厂房,自己既做老板又做工人,加班加点、起早贪黑抓生产、抓质量、抓效能。不久,生意渐渐走入了正轨。”彭泽东回忆当初的日子,依然记忆犹新。
随着生产效益的不断提升,彭泽东决定进一步扩大彩瓦厂的规模。在镇村两级的支持下,彭泽东又申请了5万元小额信贷资金,再加上自己手上的3万元积蓄,增添了新的机器扩大生产,还聘请了2名工人。
为了能全身心投入瓦厂的生产经营管理中,妻子李美华除了照看小孩和公婆外,还帮着在厂里边打杂工边负责厂里工人的生活。在一家人的努力下,2016年年底,彭泽东的彩瓦厂销售水泥瓦40万片,除去生活开支后,还获利3万余元。
“大嫂,您家屋顶的小瓦多少年了?家里漏不漏雨?”在一次市场走访中,他发现农村里很多老房子的屋顶都是小瓦,时间长了难免会漏雨,他上门关切地问。
“我家的瓦有30多年了,一下雨就漏,每年都要请瓦匠捡屋,花了好多冤枉钱。”大嫂满腹牢骚。
“我可以请人帮您换成大瓦,十年内不用捡屋,价格也便宜,不知道您愿不愿意?”彭泽东问。
“当然愿意呀,只要有人换,几千块钱都没问题!”大嫂说。
由卖瓦变为换瓦,彭泽东进一步拓展了自己的服务范围,没想到换瓦的生意比预想的要好很多,他由此组建了屋面换瓦的专业团队,年年都帮几十户人家换瓦。随着认识的泥瓦工越来越多,他又与其他瓦厂合作,代销彩瓦,代卖水泥,2022年,他的综合收入超过10万元。
“只要国家政策好,全家人一起齐心协力,瓦厂的效率和生产规模就会更加壮大。条件允许后,我还会多为村里为村民办点实事,带动更多的农户就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谈到下一步如何巩固现有成效,助力乡村振兴时,彭泽东眼神坚毅地说。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