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一类资质新闻网站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常德 > 正文
【发现·乡村】剪“舞”人生
时间:2023-11-30
来源:常德日报·常德融媒客户端
分享到:

常德日报记者 杨荣国 通讯员 陈坤键 文/图 

“老卜,可以开始了不?”

“好了,开始吧!”

每天早晨7时许,鼎城区蒿子港镇邱家村不少村民就早早地走进卜红清家中,等待“塑造”新发型。

卜红清的家离马路还有几百米远,他的理发店就开在自己家里。

理发1.png

卜红清为客人理发

卜红清的理发店很“简朴”:没有琳琅满目的装饰,甚至没有招牌,十几平方的理发室内,几张老椅子、一面旧镜子、连理发工具都是陈旧老款。

这家其貌不扬的理发店,村里人都习惯叫它“卜红清理发店”,它是脱贫户卜红清一家赖以生存的基础。

卜红清在童年时不幸患上小儿麻痹症落下了病根,导致右腿残疾。15岁那年,卜红清为了谋生,决定向同村的陈克定师傅学习理发技术,学成之后,卜红清便开始跟着师傅在周边乡镇流动理发。

“自己的腿脚不便,流动理发越来越吃力,那就自己开一家理发店吧?”卜红清想着,当即将想法告诉了师傅,得到了师傅的大力支持。

不久,一家没有招牌的理发店便在卜红清的农家小院开张营业,这一干就是40多年。

服务出口碑,口碑带服务。卜红清剪头发仔细、细心、耐心好,对于顾客的要求有求必应,生意慢慢好了起来。

“我能够靠这个手艺养家糊口,都是周边乡亲们对我的照顾。”卜红清感激地说,为了回馈乡亲,这么多年来,卜红清始终坚持理发一个人8元钱的最低标准。

卜红清的理发店虽然比不上那些新式理发店,但这里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主打经济实惠、功能齐全,还能进行染发。“村里的一些老人在我这理了几十年发,都信任我的手艺,每天的生意也还过得去,只要我还能拿得动理发剪一天,就会坚持把理发店开下去,我还要给儿子攒钱收媳妇呢!”说到这,卜红清的脸上挂满了幸福的笑容。

“老卜人很勤快,技术又好,每次找他理完发整个人都十分清爽。不用我们给他推销,自然有人冲着他的手艺上门!”村中的父老乡亲都是店里的老熟客,谈起卜红清大家连连竖起大拇指,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卜红清的妻子汪先群今年47岁,也是肢体四级残疾,二人相互扶持,一同张罗着理发店的生意,每天能有百元左右的收入,生活温饱不成问题。

“我们的幸福生活除了自身努力和乡亲们的帮助外,更要感谢党委政府和结对帮扶人的帮助,帮我们落实了医保、社保参保补贴、交通补贴等政策。镇村干部也多次来看望我们一家,鼓励我们坚定生活信心,共创美好的生活!”卜红清和爱人面对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非常感恩。

风雨之后终见彩虹。如今,卜红清的儿子卜忠彪已经参加了工作,每个月有4000多的工资,小小理发店的生意也非常稳定,卜红清一家人通过勤劳的双手,终于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编辑:汤雅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