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日报记者 杨荣国 通讯员 田晟 文/图
“不好意思,你们先坐会儿,等我把这辆车修完。”前不久,我们来到周熊工作的汽修店时,他正忙得不亦乐乎。
“今天实在有点忙,我这后面还有两辆车等着维修。”周熊一边忙着手头的工作,一边抱歉地说。
大约半个小时后,周熊终于忙完了,他擦了擦脸上的汗水和污垢,坐下来和我们聊起了自己的成长经历。
周熊今年29岁,家住澧县小渡口镇夹堤口村。周熊的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和父亲离了婚。为了担负起家庭的重担,离婚后不久,父亲就出门做起了木工,留下了周熊和奶奶相依为命。周熊的奶奶患有重度残疾,生活十分不便,家里的开销全落在父亲身上,一家人过得十分拮据。2013年底,夹堤口村将周熊一家纳入了精准扶贫对象,村里给他们发放了低保金、医疗救助金、残疾补贴等各项政策资金,帮助他们缓解了生活困难。
周熊从小就十分懂事,上学期间,他一边读书一边照看年迈的奶奶。“为了减轻父亲的压力,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职业中专!”周熊些许遗憾地说,完成职中学业后,他又直接选择了就近工作。
周熊从小就对汽车感兴趣,动手能力也很强,喜欢拆装、修理各种机械。“我想学一门技术,靠技术吃饭。现在农村越来越多的家庭购买了小汽车,学习汽车修理技术,不仅可以为自己谋求一份稳定的收入,也可以给村民们帮帮忙。”周熊说。
周熊学习汽车修理技术的过程并不容易。由于家庭条件有限,他没有到培训机构参加正规的培训,只能利用空闲时间在网上查找相关的资料和视频,自学汽车修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村两委及驻村工作队负责人了解他的想法后,便主动给他联系了一家镇上的汽修厂,让他跟着有经验的汽车修理师傅学习。
周熊感激地说:“我很感谢那些师傅们,他们没有嫌弃我是个新手,都很耐心地教我一些技巧和注意事项。只要我遇到难题,师傅们都会不厌其烦地帮我指导和纠正,这样的跟班学习效果真的很好。”
经过两年多的自学和实践,周熊掌握了汽车修理的基本技能,并且通过了专业考试,这让他非常高兴和自豪。“这是我人生中收获的第一个证书,也是对自己的肯定,让我决心在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周熊嘴角微扬,一脸灿烂。
2016年初,周熊应聘到津市市一家汽车修理厂,正式开启了他的汽车修理工作。
“我很珍惜这份工作。每天6时我就早早起床,来到汽车修理车间开始工作。我是新人,所以要做一些基础的工作,比如清洗汽车、更换轮胎、检查油水电等。我实践经验少,所以只能以勤补拙。”周熊诚恳地说。
周熊从小就对机器的运行原理非常感兴趣,他最喜欢的工作是维修发动机。“发动机是汽车的心脏,只有让它运转正常,才能保证汽车的安全和性能。”周熊说,工作的空余时间,他经常拆开发动机,仔细琢磨,找出故障的原因,然后尝试修复或更换。有时候遇到一些复杂的问题,比如发动机漏油、抖动等,他就会用电脑诊断仪进行测试,分析数据,找出解决方案。
每天下班后,周熊从不急着回家,而是留在厂里继续学习。他会主动找专业的书籍和视频,了解最新的汽车技术和知识。他还会跟其他的师傅交流经验,向他们请教一些技巧和窍门。周熊的努力得到了厂里老板和同事的认可和赞扬,也找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
周熊说:“我对每一辆汽车都很认真,不管是大修还是小修,我都会尽力做到最好。我觉得这样才能赢得客户的信任和口碑。”周熊辛勤的付出也给他带来了可观的收入,让他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不仅给自己买了一辆崭新的小车,给父亲买了一辆摩托车,还给家里买了家具家电。
“我现在的生活比以前好多了,依靠自己的手艺。我不用再担心吃穿问题,也不用依靠他人的接济。奶奶在2022年过世了,希望以后能多为父亲尽尽孝心。”周熊说着说着红了眼眶。
周熊现在已经成长为一位经验丰富的汽车修理师傅,很多村民的汽车出了问题都会去找他帮忙,但他并没有停止进步。他说:“汽车修理是一个不断更新换代的行业,需要不断地学习新技术、新知识、新设备。我不能满足于现状,要继续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和服务质量。”
周熊还有一个梦想,他想以后开一家属于自己的汽车维修中心,为更多的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他说:“这是我的愿望,我相信只要我努力工作、积极创新、诚信经营、服务社会,我一定能够实现我的梦想。”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