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日报记者 杨荣国 通讯员 田晟 张天君 文/图
“我开始没想到种藕也能发展成为致富的产业。在村两委干部和好心人的帮助下,我最终决定发展种藕产业,并将它作为一辈子的事业。”日前,澧县小渡口镇土地洲村村民石彩荣满身泥水地朝我们走过来说,此时,他手里还提着刚挖上来的两节粉嫩的莲藕:“种藕的过程中我也遇到了很多困难,多亏农业专家手把手地教我,帮我解决了很多技术难题,我才下定决心一路走了过来!”
深秋时节,虽然天气凉爽适宜,“但是水里和淤泥中还是非常冰凉的。”石彩荣指着在藕池里弯腰挖藕的工人告诉我们。顺着他手指的方向,只见工人们双手不停地在深泥中来回翻扒,一条条手腕粗细的大藕被挖了出来。“其实现在还不是挖藕的高峰期,等到冬天的时候,藕才能卖上好价钱!”石彩荣沾满泥水的脸上难掩丰收的喜悦。
1983年10月,石彩荣出生在小渡口镇土地洲村。由于母亲郭道珍患有肢体残疾,无法劳动,只能靠父亲石振勇种点庄稼维持生计,一家人生活过得“紧紧巴巴”。
石彩荣高中毕业以后选择去当兵,退伍后,他下定决心用双手改变自己的命运。
“我从部队退伍后一直在外地工作,干过几年销售,也在工地上干过工程管理,虽然工资待遇还不错,但总放心不下家里的父母亲,有机会就想回家乡发展。”石彩荣回忆说:“有一年,我去一个农家乐游玩,闲着没事在附近藕田转悠,看见一个大爷正在田里挖藕,莲藕个头又大又长,与大爷闲聊得知,这是特色优质良种藕,产量高,十分畅销。我就想到小渡口镇地处湖区,水田多,种藕条件十分优越,何不把这藕引种回去?在了解到现在乡村振兴对产业发展的支持政策后,我心里就开始谋划回家种藕。”
对于一个没有种植经验的人来说,面对的困难和挑战是可想而知的。没有种植经验和技术?如何筹到足够的资金?这一系列问题始终困扰着石彩荣。
“不管多难,我一定要试一试!”石彩荣下定决心后,开始“游说”家人和亲朋好友,最后,他的执着终于打动了身边的人,在亲朋好友的鼓励和支持下,他筹措了30余万元启动资金,正式进军种藕产业。
“经过详细的市场调查,我发现市场对莲藕的需求量很大,只是种藕这个行业特别苦,但是我不怕吃苦,我相信只要自己下定决心,一定能做出一点成绩。”石彩荣斩钉截铁地说。
为了尽快掌握莲藕的种植技术,石彩荣一有空就跑到种藕有经验的前辈家中当面请教,同时,他又充分发挥自己年轻、会网络的优势,报名了几堂网络培训班,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很快就掌握了莲藕的种植技巧。
“种植莲藕,除了水源要特别好之外,土壤的质量尤为重要,后来经过近3个月的反复对比,我最终选择了现在的这块水田。”石彩荣看着身边的大片藕田,自信地说:“这一片环境好,没有污染类的工业,水田成片,便于管理,可大大降低成本,很适宜规模化种植莲藕。”
得知石彩荣的创业计划后,村两委和附近的村民们也给予了他很大的支持,石彩荣很快就以每亩300元的价格流转了承包了100亩成片的优质藕田。
2020年初,石彩荣请来专业的莲藕种植人员,又在当地请了20位村民的帮忙,一周时间,100余亩“荒田”全部“长满”了藕芽。
“这些粉嫩的藕芽就是我的全部,为了照看好这些宝贝,那几个月我几乎是‘住’在了藕田里!”石彩荣满脸笑容地说,在自己的精心照料下,藕芽生长很快,两个多月的时间,藕芽便蜕变成大大的荷叶,布满了整个水面。
就在石彩荣以为一切顺利的时候,危机随之而来。
当年4月中旬,石彩荣巡塘时突然两块地里长势良好的荷叶突然变黄。“难道发生了病虫害?”这可把他急坏了。
石彩荣赶紧请来农科站的专家为他上门研判,“果然是发生了病虫害,幸好发现及时,在专家的指导下得到了及时治疗,不久,莲叶又恢复了一片碧绿。”石彩荣心有余悸地说。
通过几年的努力,石彩荣种植莲藕的事业逐步走入了正轨。“自己的事业成功后,我就想着如何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种植莲藕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特别是每年种藕和挖藕的季节,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每年挖藕的高峰期,我都会聘请10多位有经验的村民帮我采挖,这也为他们带来了一笔收入!”石彩荣谦虚地说。
“彩荣是我看着长大,为人实诚,又勤劳肯干,对老年人特别尊重,我们都很喜欢这个小伙子。看到他事业有成,我们也很高兴,他不仅流转承包了我们的田地,还雇我们帮他干活,每天工资近百元,让我们有了双份收入,大家都很感谢他!”60多岁的村民李忠书竖着大拇指说。
如今,石彩荣又有了全新的思考和打算:他希望经过几年发展,能把莲藕种植的规模扩大到1000亩,然后把种植技术传授给村民,带领村里人一起来种植。
“到时候规模做大之后,我们就可以向莲藕深加工、农家乐观光旅游等方面全方位发展,带领所有村民发家致富!”采访结束时,石彩荣如此谋划着未来。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