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日报记者 杨荣国 通讯员 刘宏志
在乡村振兴的大路上,有很多特殊的脱贫户,他们身残志坚,却坚持不等、不靠、不要,凭自己坚强的意志力和帮扶干部的帮助,最终走上了发家致富的康庄大道。
鼎城区周家店镇大砖桥村九组村民张家法就是代表之一。大砖桥村位于鼎城区周家店镇最北端,与津市市药山镇相邻。由于全村以丘陵地貌为主,故种植传统水稻便成为村里的主导产业。
今年56岁的张家法一家4口人。张家法因患有肢体残疾导致身材矮小,而56岁的妻子姚清华又因智力低下只能从事简单的农事。儿子张明患严重的孤独症,92岁高龄的父亲张宏福也因为身体原因完全丧失劳动能力。
张家法一家因缺少劳动力、经济收入微薄,成了全村多年来的困难户。
2014年,张家法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名单。村两委干部和帮扶责任人对张家法家庭的深入了解后,得知张家法的祖上是屠夫,他自己也有这方面的技术基础之后,就不断动员他通过开肉铺的方式谋生。
“其实我早就想过这个方案,但是一直苦于缺少资金和铺面而迟迟不敢行动。”面对上门走访的帮扶干部,张家法如是说。
“没事,只要你自己有想法,其他的事情交给我们。”帮扶干部的一番话,给张家法吃下了定心丸。
村两委干部和帮扶干部通过认真分析,大家一致认为穿村而过的省道S311以及大砖桥村与津市市药山镇交界是两大地理优势,非常适合张家法开肉铺,这样既方便群众,又可以获得利润。
方案商定后,大家赶紧行动起来,筹集资金、购买设备……张家法的露天肉铺很快就在大砖桥村与药山镇交界处的省道S311旁支了起来。
刚开始时,张家法只能用独轮车在周家店墟场贩肉再出售,但是“二道贩子”的利润不高。“虽然每年的收入可以达到脱贫标准,但要想真正致富的话就必须增加销售量并改变贩肉渠道获取更大利润。”张家法说。
帮扶责任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和张家法来回商量几次之后,决定帮助他申请小额信贷资金,作为扩大肉铺生意的启动资金。资金到位之后,张家法首先就购买了一辆运输三轮车,并在肉铺点搭起了固定板房,从此有了固定的“门店”。
购买了三轮车之后,张家法便改变了贩肉渠道:每天晚上12点自己驾驶三轮车到市城区的定点屠宰场贩质量好、肉质鲜嫩的猪肉,采取薄利多销的方式,“我现在每天平均的销量在200斤左右。每到逢年过节,特别是春节的时候,买肉的队伍可以排到500米长呢!”张家法高兴地说。
自从肉铺开起来之后,张家法的腰包渐渐鼓了起来,他每天笑呵呵地说:“我要感谢党,让我赶上了时代的好政策,也要感谢村两委干部及帮扶责任人对我的无私帮助。卖肉这个行业虽说苦点累点,但让我的口袋殷实了、家庭富裕了。我也庆幸自己没有放弃,最终用自己的坚韧和勤劳战胜了贫穷!”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