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晚报记者 韩冬 见习记者 涂怡
暑期终于接近尾声,我市各中小学将在本周迎来开学季。近来,家长们纷纷晒出“假期账单”,各网络平台的留言让大家一笑而过的同时也让不少家长发出负担过重的感叹:每逢假期,钱包缩水;整牙、换眼镜动辄上千,月薪多少才能撑得起;辅导孩子完成作业的压力更大,建议取消暑假作业……
常德孩子的暑期消费情况怎样?本报近日做了一个问卷调查,收到335份调查样本。样本显示:暑假花费1000元至5000元的占比最高,为38.8%,5000元至10000元的占比26.3%,20000元以上的占比6.6%。学生暑期活动中,选择家庭旅游或亲子活动的有244人次,选择体育类活动的紧随其后,占比过半;选择学科类、艺术类、研学实践类的分别为39%、31%、12%。
“过去几年,孩子基本居家或省内游,今年暑假想走得远一点。”不少家长作出了这样的安排。这得到了市内某旅游服务平台统计数据的佐证。今年7月出游的用户中,亲子游占比达62%,“亲子游”等关键词搜索量同比增长430%。
在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多数家长认为,假期充实与否与“刷卡”多少无关,他们会尊重孩子的意愿,结合孩子的兴趣特长,选择适宜的方式,引导孩子过好暑假。
学习充电依旧是假期主流,尽管“双减”政策出台,教育部门多次出招,“不能把暑假变为第三学期”。在进行“您认为在暑假期间的消费支出对孩子的发展和成长有何影响”调查时,家长们勾选的答案排名前列的是“提高孩子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增强孩子的体质和身体素质”。
当然,也有省钱的例子。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位潘姓读幼儿园孩子的家长没给孩子报任何兴趣班,直接把孩子送到农村老家,不焦虑、不从众,让孩子过一个“放养”暑假。但他同时透露,为了明年孩子能进入心仪的小学,夫妻俩在这个暑期买了套“学区房”,“这可能是暑期最大的消费。”潘先生打趣说。
费妈又费钱的暑假终于快结束了
常德晚报记者 韩冬
“姐妹们,等娃儿们开学了,约起喝咖啡!”8月25日深夜,尹女士在“宝妈群”发了条信息,顺便来了个“神兽归笼”一周倒计时。
随即,宝妈们“欢呼”“撒花”“泪流满面”的表情包排起了队。“娃儿们都睡了才能消停,其实家附近就有咖啡馆,娃放假后一次没去过,只有在跟不上娃的‘电量’时,给自己点杯外卖‘充电续航’……”尹女士说。
5年前生下一对龙凤胎,尹女士便做起了全职妈妈。娃娃3岁前,家里请了保姆,娃娃上幼儿园后,尹女士决定“独挑大梁”。一来节省开支,二来在职场上干得风生水起的她,回归家庭也是游刃有余,加上退休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能随时搭把手。可今年暑假,买菜做饭、辅导学习、接送培训……满负荷运转的她大呼“吃不消”,荷包也在运转中干瘪不少。
娃娃秋季进入幼儿园大班,尹女士给他们制定了暑假学习计划:上午在家上幼升小课程,下午外出运动,7月报了街舞班,8月开始学散打,一周有三个晚上进行钢琴启蒙。
双胞胎的各种花费都是双倍的,她粗略算了笔账:街舞和散打的学费,共计7200元,线上拼音、识字课程游戏包,充值1600元。尹女士曾是深圳一所重点高中的音乐老师,“我自己教他们弹钢琴,现在常德培训学校的一对一培训课是150到260元一课时,幼小衔接课也是我自己教,有朋友的娃娃上了个暑期拼音班,花了2700元,我算是省了一大笔钱……”
“老公强烈反对‘鸡娃’,他说娃娃还小,要让他们玩好。”尹女士采纳了丈夫的意见,于是周末一家人会到周边玩玩水、爬爬山,或者在游乐场转转。这期间也有消费,比如去桃源山里避暑,到津市的果园采摘,每次花费都近千元。
答应了娃娃们去看大海,家庭旅行也安排上了。一家老小广东惠州行,5天的交通、食宿等费用大约花了11000元。为安全起见,旅行出发前,她给娃娃们添置了电话手表。尹女士说,本来想买一款入门级别的电话手表,一对比,升级为带立体摄像头的款式,单价要999元。
家有两台“碎钞机”
常德晚报记者 江一舟
“二娃家庭,暑期不仅要面对两大‘神兽’在家朝夕相处的琐碎,更要做好钱包双倍‘受伤’的准备。”这是李女士每年夏天最深的体会。
李女士算了一笔账,首先是体育方面的培训。弟弟是妥妥的足球迷,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参加学校足球校队集训,暑期除了学校的常规集训外,家里还给他报了一个足球夏令营,两项加起来费用接近5000元。姐姐马上要升入初三,面临体育中考,因为基础不太好,中考集训也是必须坚持的,一个月1980元。当然,账单之所以看起来还算清爽,背后是有原因的。比如弟弟没有学游泳,并暂时放弃了篮球,是因为足球集训抓得太紧,时间上安排不过来。姐姐则是早就学会了游泳。
然后是姐弟俩一直在坚持的小提琴学习。暑假课时费加考级费用不低于8000元,还有个因为时间冲突而放弃了的游学活动,如果两人都参加,费用不低于1.5万元。看来时间冲突也是能省钱的。一年4万多元的课外学费开支,曾让李女士试图说服弟弟放弃,谁知他的态度很坚定,不放弃!
文化科目学习也不能放松。李女士说,姐姐选择了英语一对一补习,课时费用接近3000元。按理说,姐姐应该在暑期把数学、物理、化学这些科目都往前学一点,但她不喜欢超前学习,所以补习重头还是放在周末。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暑假游是免不了的,一家老小浩浩荡荡地乘坐高铁跑了湖北、江苏、上海、浙江、江西等省市,拍照打卡,看风景名胜,逛各种场馆,体验城市的不同风貌。回头一算账,旅游支出直逼4万元。
整牙、配镜这两个坑,李女士家也是一个都没放过。以前配过角膜塑形镜一副接近2万元,号称能控制度数的近视眼镜镜片都要5000多元,还有姐姐马上要做的牙齿矫正……看来,暑假马上要结束了,“碎钞机”却并没有停下来。
孩子放暑假,赚的不够花
常德晚报记者 黄云霞
“孩子放暑假了,我终于不用起早贪黑接送了!”这是林女士在孩子中考结束后和朋友说的一番话。可孩子“超长待机”的暑假又让她发愁了,箍牙、配镜、补课、研学……这些样样都得花钱,初步预计超过2万元了,她由衷地感叹道:“暑期很烧钱,赚的不够花啊!”
林女士的女儿今年初中毕业,有了一定的自理能力,某种程度上是让她省心的,起码孩子平时可以一个人在家,只需要准备一些自热方便食品就行了,孩子还能帮着干一些家务。但考虑孩子以后上高中学业紧张,很多事在暑假里就完成更好,林女士还是一一做了安排。
她首先带女儿来到市内一家牙科诊所,询问价格后让她有些吃惊,很一般的牙套都要大几千,好一点都上万了,但想想女儿以后的牙齿能整齐美观,就咬咬牙选了一款8000元包干的。之后就是考虑给女儿换眼镜,中考后,女儿的视力下降了,现在必须重新配镜片。店家给林女士推荐了一些高档镜片,说能有效控制近视度数,无奈经济实力与之不匹配,最后800元成交。补课是林女士女儿主动要求的,她担心上高中后学习节奏太快,希望提前学习一下数学、英语、物理和化学。校外培训机构应有尽有,一机构负责人将暑期课表发给林女士时,她笑言排满的话和上学没区别。“还是要给孩子留空间的,一天学两门,时间上就没有那么赶,一个月可以完成四门课程的学习。”一个月下来,林女士支付了1万多元的补课费。补完课,离上学还有半个多月时间,林女士便寻思着带孩子去旅游,毕竟上一次出去玩还是2018年。她和女儿商量去哪里游玩好,女儿选了离家比较近的省份,说那里有她心仪的大学,想提前去参观了解。为了让这趟研学之旅更有收获,林女士还邀了女儿同学一家,两家人一拍即合,结伴陪孩子研学。研学之旅安排得不是很满,大家走走停停,多次乘坐高铁、地铁,看博物馆、逛高校、登古楼、吃当地美食……这一趟花销不算大,家长们得到了放松,孩子们长了不少见识,还确立了自己的求学目标,很值。
暑期接近尾声,林女士一算账,光几笔大的费用就超过2万元了,她和丈夫一个月的工资加起来还抵不了孩子一个月的补课费,这对于普通的工薪阶层来说,有些承受不住,可这些都是孩子的“刚需”。她笑言,养娃费钱,尤其是暑期,一下回到了“解放前”,“尽管赚的不够花,还是要努力赚。”
暑期带娃“飞”,打造专属于自己的研学路线
常德晚报记者 江一舟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我觉得这句话说得特别有道理。”家住柳叶湖旅游度假区泰达润景园小区的张先生家有一女,今年9岁。这个暑假他在考察了我市某机构策划的研学游线路后,决定还是自己带娃出游,打造专属于女儿的研学路线。
在张先生看来,家长给孩子报名研学的目的,就是让孩子增长见识、锻炼自理能力。但是各种机构组织的研学游是否真能达到这个效果,还是家长钱花了,孩子也去了,可主办方却像赶场一样让孩子走马观花,在所谓的目的地转上一圈,这些都在他心里打了个问号。有了这些顾虑,他便自己策划研学路线。通过在小红书、马蜂窝等各类手机App做功课,再结合女儿喜爱艺术、自然的特点,张先生策划了一趟为期两周的上海、云南之旅,将美术馆、博物馆、植物园、高校等地作为打卡点。
出行选择高铁、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孩子在高铁上看书、画画自得其乐,乘坐地铁时会兴奋地研究地铁路线。他们在上海自然博物馆里感悟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处,在teamLab无界美术馆体验光影的魅力,在昆明植物园观察千奇百怪的热带植物,在西南联大旧址感悟“刚毅坚卓”的精神力量……
“孩子回家后,看上去特别兴奋,不停向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分享这次旅行的所见所闻。”张先生说,更难得的是,女儿还把这次旅行的收获写成了作文,完成了语文老师布置的暑假作业。
这趟行程花费高吗?张先生算了一笔账:高铁出行价格比较亲民,大人从长沙往返上海、昆明的票价都是500元左右,儿童只要半价;暑期酒店住宿价格略有些高,平均每晚在500元左右;各大展馆的门票基本都不超过50元,不过预约讲解需要再额外花费一两百元;再加上每天吃饭、打车等费用,这趟行程,张先生一家三口一共花费了2万余元。
“钱花多花少不是最重要的,关键在于这些钱花得值不值。”张先生说,行程中孩子不仅长了见识,还收获了父母的陪伴,对于今年暑假清单,他和孩子都很满意。
整牙+旅游等 花费四万多
常德晚报记者 韩冬 实习生 陈聪敏
“小符,一起聚一聚呀!”
“好呀,不过最近手头有点紧,咱们来点散步、聊天之类的省钱项目。”小符瞅了眼“微信钱包零钱”后回复。
“行,清楚得很,暑假比平时在学校还穷。”同学表示也是“同款宝宝”。
……
8月初,在武汉读大学的小符回到家乡常德。上大学后的第一个暑假,和中学同学聚聚,聊聊各自的大学时光,总是十分惬意。这次聚会,大家聊起了暑假消费的话题。
放假后,小符留在学校自修,这个月时间里,他在食堂就餐,生活开销比较少,但这期间有笔大开支。他张嘴展示堪比黄金的牙套:“做了个牙齿正畸手术,在当地一家比较有名的医院做的,选择了好一点的材料,看到医疗单上写的总价34000元,我吓了一跳。”
此外,他在学校旁边的理发店充值1000元,想着每月理发是刚需,就趁着暑假推出的优惠活动充了值。小符还和大学室友们来了趟厦门自由行,四天三晚,零零总总花费2500元。
小符列出回常德之后的消费清单。同学聚会之类的娱乐性开销,加上购置衣服、买零食、出行打车等日常开销,算下来花了2500元左右。“对了,还有一笔网络游戏充值500元。”小符说,离暑假结束还有10多天,预估整个暑假花费不少于41000元。
还是大学生,这些开销从何而来?
小符坦言,像整牙、旅游这类有益身心健康的消费,是父母报销的,他们也很支持。其他一些小费用,就用他自己平时攒下来的生活费来承担。
聚会上,小符了解到有音乐特长的同学开始利用假期教学或者演出挣钱。已经适应大学生活和学习节奏的他也有了自己的计划:大二期间寻觅勤工俭学的岗位,加入社会实践,锻炼自我,还能挣点零花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