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一类资质新闻网站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常德 > 正文
当公共文化场馆遇到“熊孩子”
时间:2023-08-25
来源:常德日报·常德融媒客户端
分享到:

c3207da5b433055b48ebf6bd053bf50.png

《常德日报》2023年08月25日3版

当公共文化场馆遇到“熊孩子”

□常德日报记者 李紫莹 实习生 苏育杨 文/图

近年来,博物馆、城市书房等公共文化场馆逐渐成为家长们暑假“遛娃”的首选之地。这样的新潮流令人欣喜。

然而,在这些文化场馆的意见簿上,追逐打闹的孩子却成为市民和游客吐槽最多的对象:“暑假‘熊孩子’出没,逛博物馆需慎重。”“‘熊孩子’一来城市书房,我的安静读书计划就泡汤了。”……近日,记者走访了常德市城区部分公共文化场馆,了解了为何一些孩子进入这些地方就成了公众眼中的“熊孩子”。

客流量与不文明现象齐增

暑假,常德博物馆迎来参观高峰。随着客流量的大幅提升,一些不文明现象也开始显现。

近日,在常德博物馆“墟中觅史”展厅内,一位工作人员举着“请勿大声喧哗”的牌子,目光来回扫视,几分钟就发现了两个“目标”:一个小男孩被玻璃展柜里的青铜剑所吸引,情不自禁地把手放到玻璃展柜上,随即额头也紧贴了上去。工作人员快步上前提醒小朋友不要接触展柜,但工作人员刚走开,小男孩便又贴了上去。另一边,两个小女孩在展厅内追逐嬉闹,笑声在展厅内回荡。工作人员打量周围,晃了晃手中的牌子,提醒家长管好孩子。

微信图片_20230404173736.jpg

常德博物馆大厅摆放的文明旅游标牌

二楼的常德民俗厅内,裸露的民俗类文物前大多都被拉上了警戒线,文物周边也贴上了“请勿触摸”的标牌,但仍有孩子不听劝阻。一架澧水花轿前,一个小男孩伸出手试图和文物来个“亲密接触”,立马被工作人员“盯上”并及时劝阻。

微信图片_20230815152509.png

一名男孩在参观常德博物馆中,把手放在玻璃展柜上

据常德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博物馆是展示文明、传承文化的场所,一些珍贵文物对保存环境有着很高要求。近期,一些儿童在参观中触摸展品、吃零食等行为时有发生,追逐打闹尤其令人头疼。孩子的这些不文明行为,家长一般都会阻止,若家长无动于衷的话,工作人员就会介入。暑假以来,常德博物馆安排了多名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在各展厅内进行参观引导,馆内也设置了不少文明旅游提示标语。“文明参观需要馆方和家长共同努力,在参观博物馆之前,希望家长能提前告知孩子一些注意事项,纯靠我们引导孩子的话,人一多我们难免顾不上。”该工作人员说。

记者搜索发现,在常德博物馆官网首页的“开放公告”中,便列举了9条对游客观展的特别提醒,包括馆内禁止抽烟、请勿触摸展品及玻璃展柜等。

城市书房变成了“暑假托儿所”

暑假时,学校空了,城市书房里却十分热闹。近日,记者走访了常德河街城市书房。晚饭过后,前来看书的孩子逐渐增多。记者看到,大多数孩子能够做到安静文明阅读,但有少部分没有家长陪伴的孩子在阅读区或站或坐或趴,一个男孩穿着鞋踩在沙发上又蹦又跳,几个孩子跑来跑去,嬉笑打闹。在一旁安静看书的一位女士忍不住皱皱眉头,只好掏出包里的耳机戴上。

微信图片_20230814193140.jpg

常德河街城市书房内,三名少年聚在一起打游戏,旁边便有认真阅读的市民

当班工作人员介绍,该城市书房扮演“暑假托儿所”的角色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被“托管”的孩子集中在7至12岁。有些孩子太随意,看完图书到处乱放,有些孩子会偷偷把零食饮料带进来,洒在书页上导致书籍受损。“还有把嘴直接伸到自助饮水机上喝水的,孩子如果开的是热水龙头,后果则不堪设想。”该工作人员不禁叹了口气,“有些家长甚至一早就把孩子送来这里,到晚上才来接。时间久了,孩子待不住就聚到一起嬉戏打闹,给我们的管理确实带来了一些麻烦。”

微信截图_20230717100311_1689567813992.png

常德河街城市书房内,一男孩把嘴直接对到自助饮水机上喝水

正接受采访的时候,自助借还书设备处传来一声孩子的惊叫:“我的书怎么还不了了?”工作人员立即上前,对其用手指比了个“嘘”,随后帮其操作还书流程。

即将步入大四的王同学是常德河街城市书房的常客。她说,由于自己最近在备战考研,基本上每天都会来复习。“最近小朋友多了好多,跑跑闹闹的。给工作人员反映过几次,他们也很为难,有一次工作人员叫一个小朋友别吵闹,可能是声音稍微大了一点点,就有家长说要投诉。城市书房又不是游乐场,孩子不懂事,家长也不懂事吗?”王同学感到很无奈。

教好少年儿童文明礼仪这一课

事实上,在公共文化场馆,“熊孩子”影响他人的行为也让家长颇为头疼。一方面,公众希望拥有文明有序的公共环境;另一方面,孩子无可避免地会参与社会活动,“孩子吵闹”便成为许多公众反映的问题,负面言论给计划带孩子出行的父母们也带来了不少压力。

刘女士是一名“二娃妈妈”,两个儿子一个8岁、一个5岁,“都是闹腾的年纪。”在她看来,孩子精力充沛,有时候确实难以约束。“指望一个孩子在公共场所自始至终‘安分守己’,已经很难了,两个凑一起,真的太难管了。孩子闹腾的时候,看到周围人略带‘嫌弃’的表情,还是会有些难受。”她坦言,平时会尽量选择去对别人影响不大的地方“遛娃”。打卡博物馆这类文化场馆之前,她便会提前跟儿子们约定好要守规矩。“比如如果他们今天在行程中很乖,那么就可以去商场挑选一件自己喜欢的玩具。”

33.png

几名中学生在常德博物馆有序参观

微信图片_20230810181341.jpg

一名男孩在常德河街城市书房自助还书

中国高级礼仪培训师、全国家庭教育百名公益人物、常德市妇联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副主任杨红英认为,孩子道德观念的形成是有规律的,5岁以前,孩子基本处在无道德、无规则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在公共场所必须时刻有家长陪同,孩子的每一个行为都要在家长的监护下进行;5—8岁的孩子处在服从权威阶段,这个阶段也建议家长全程陪同,并提前告诉孩子在公共场所的行为规范;8岁以后的孩子已经有了自律的能力,家长需要重视的便是平时对孩子的教育。

“孩子天性好动、好玩,归根结底,还是先要让家长有在公共场所讲文明守礼仪的意识。”杨红英表示,一方面,家长要提前告诉孩子公共场所的行为规范,在去往这些地方前先与孩子“约法三章”;另一方面,家长也需以身作则,对孩子进行正确引导,让他们潜移默化地将文明礼仪记在心里,体现在行动上。“孩子是最善于模仿的。”杨红英说。

对此,杨红英建议,可以借助一些小游戏,让孩子更有效地接受文明礼仪教育。比如在家里设计一些场景,让孩子充当管理员。家长把正确和错误的行为都演绎出来,当错误的行为出现时,鼓励孩子及时去制止。“孩子玩得开心了,自然也牢牢地记住了哪些事情是能做的,哪些是不能做的。”

微信图片_20230815155033.jpg

晓岛社区城市书房大门口的“读者公约”标牌

各类公共文化场馆作为城市的一部分,是联系古今、传递文明的纽带,承载着重要的教育职能。少年儿童走进这些场馆求知,亦是对文化的一种传承。相对于“吐槽狂欢”和将“熊孩子”与“公共文化场馆”对立,教好少年儿童文明礼仪这一课才是关键。

相关链接:这些公共文化场馆的礼仪规范 你和孩子都要知道

博物馆:

1.注意仪容,衣着要得体,不要醉酒后入馆参观。

2.保持安静,不追逐打闹、大声喧哗,手机不外放声音。

3.边走边看,不在一处长时间驻足;经过他人时尽量从背后绕行,不携带过大的行李箱、写生板;不乱触碰展品,不在展厅内饮食吸烟。

4.按规拍摄,不在有禁拍标示的区域拍照,不使用闪光灯。

5.尊重讲解,选择馆方许可的讲解员,不随意打断讲解,在合适的时段提问。

图书馆、城市书房:

1.衣着得体,不要穿拖鞋、背心。

2.爱护图书,不能蘸着口水翻书和随意折页,要轻拿、轻放、轻翻;不涂抹勾画,更不能损坏和私自剪裁图书。

3.手机要调至静音或振动,不要出声阅读,也不要和别人交谈,更不能喧哗,接听手机应走到室外。

4.走路脚步要轻,就座时移动椅子要轻,不要为别人占座位。

5.阅读后将书籍放回原处,借阅图书要按时归还。

文化馆、影剧院:

1.观看演出应提前15分钟左右进场,尽早入座。

2.如果自己的座位在中间,应当有礼貌地向已就座者示意请其让自己通过;通过让座者时要与之正面相对,切勿让自己的臀部正对别人的脸。

3.观看演出时不戴帽子,不吃食物,不大声喧哗,不把脚踩在前排的座位上,将手机调至静音或震动。

4.一般不应中途离场,演出结束后要报以掌声,演员谢幕前不提前退场,等演出结束亮灯后再有秩序地离开。

5.离场时应带走自己的垃圾,并丢入垃圾箱内。


文明礼仪教育应从孩子抓起

□常德日报记者 李紫莹

近年来,“熊孩子”在网络上成为热词。在常德河街城市书房,“熊孩子”穿着鞋在沙发上蹦跳打闹,影响他人阅读;在青岛金沙滩景区,“熊孩子”用竹签做陷阱,其母亲晒图并配文“孩子的恶作剧,谁会踩到?”

从公共场所无休止的吵闹到制作竹签陷阱、从不文明到“作恶”……究其原因,就是因为缺乏足够的文明礼仪教育,让孩子养成了任性、自私、狂妄的性格和不文明甚至不守公德的行为习惯。一方面,一些家长觉得孩子还小,别人应该谅解;另一方面,不少年轻人却自称因为“熊孩子”而患上了“厌童症”。

子曰:“不学礼,无以立。”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讲礼仪是我们世代相传的美德。文明礼仪教育是少年儿童道德、品质和个性形成的基础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

从家庭层面来讲,家长是孩子文明礼仪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尽管我们提倡尊重孩子的天性,但公共场所遵守公共秩序、保持文明素养是起码的要求。作为家长,应从日常小事着手,教会孩子公共场所须遵守的各项礼仪。一旦孩子的行为有损文明,对他人造成影响,家长应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这本身就是塑造孩子健全人格的过程。更为重要的是,家长有责任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文明的榜样,帮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养成懂礼貌、讲礼仪、守公德的好习惯。

从学校层面来讲,要将文明礼仪教育纳入学校的教育常规,避免形式化、简单化。学校可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黑板报、校园新媒体平台等形式,宣传《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组织学生学习并严格落实有关要求。同时,学校还要加强切实可行的文明习惯养成教育,常态化开展与文明礼仪教育相关的主题实践活动,加强督导、评价,让讲文明、守礼仪成为少年儿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行为自觉。

从社会层面来讲,孩子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离不开良好的社会环境。我们每个人在处理与孩子有关的公共事件时,都是社会教育的直接参与者。当一个扰乱公共秩序的孩子得到周围人的善意提醒时,他也会逐渐学会对身边的人报以善心,这便是社会对孩子的正向影响。

文明礼仪教育应从孩子抓起,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我们只有通过多方联动,不断推进文明礼仪教育走深走实,才能让好孩子越来越多,让“熊孩子”越来越少。 

编辑:刘芙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