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一类资质新闻网站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常德 > 正文
【发现•乡村】打工仔蝶变为山村致富引路人
时间:2023-08-11
来源:常德日报·常德融媒客户端
分享到:

常德日报记者 杨荣国 通讯员 梁建民 文/图

7月底以来,石门县的茶叶开始进入采摘、加工的高峰期。

“兄弟们,现在天气有点热,但是我们还是要克服困难、抓紧时机。辛苦大家了!等这段时间忙完了,给大家放几天假,好好休息几天。”8月4日上午,位于石门县罗坪乡大房峪村的石门县天龙塔茶叶专业合作社加工厂内,正在车间巡回检查的理事长唐基燕伴着机器的轰鸣,扯着嗓子给正在忙碌的工人们打气。

唐基燕3.png

合作社加工厂厂区外停满了货车

合作社加工厂厂区外停满了货车当天,石门县天龙塔茶叶专业合作社的加工厂厂区外,前来交茶叶的货车停满了外面的晒坪,数名工人正在满头大汗地紧张卸货。41岁的唐基燕高兴地说:“我们合作社已经收购鲜叶400多吨,加工干茶100多吨,形势一片大好!”

罗坪乡大房峪村共有茶叶种植面积1500多亩,茶农200多户。以前,茶农们基本都是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收购,经济效益低,部分茶农茶叶销售困难,一旦遭遇天气等因素的影响,甚至出现亏损。唐基燕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在外闯荡多年的他萌发了回老家创办茶叶加工厂、造福乡亲的念头。

2014年,唐基燕开始了创办茶叶加工厂的艰辛历程。第一年由于缺乏资金,他只能自己动手盖了一个小工棚,买了几台揉捻机加工红茶。第二年,唐基燕筹措资金开始修建厂房。

2015年12月,唐基燕正式注册成立了石门县天龙塔茶叶专业合作社。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在唐基燕的带动下,全村有40户茶农自愿入社,社员以茶园入股合作社,公司提供统一的技术指导,产品统一加工和销售。茶园由茶农自行实行有机管理,不打除草剂,不使用农药,保证茶叶有机且质量高。鲜叶由合作社收购,价格不低于市场价,保证茶农的收入。

2019年,唐基燕注册了“湘韵春”商标。他始终奉行“品质保证,服务专业,顾客满意”的经营宗旨,先后推出了绿茶、红茶、白茶等系列名优茶产品。目前,合作社拥有茶叶加工厂房600平方米,传统茶叶加工机器一套,年产茶叶55吨,年营业额180万元。

“合作社的成立为本村茶农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在合作社的带动下,如今我们村已有100多户茶农加入了茶叶种植行业,在统一模式下,不仅保证了所有茶叶的品质,更是一举解决了茶叶销售难的问题。”唐基燕高兴地说。

经过几年的发展,唐基燕明显感觉到公司发展的瓶颈:现有的茶叶加工厂房面积小,当茶叶旺季,收购鲜叶量过大时,已无法满足现有的生产需求。“如不进行标准化厂房改建和设备提质升级,今后将会有被市场逐渐淘汰的危险。”唐基燕说。

2021年9月,唐基燕开始对茶厂及设备进行改造升级,新建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的标准化生产车间,购进每天能加工25至30吨鲜叶的清洁化半自动生产线一条,2022年3月底建成投产。生产车间的标准化建设,为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工作岗位,原本只需要8个操作员,现在增加到12个岗位。天龙塔茶厂聘请的8名工人全部为本村村民,其中脱贫户4人,他们人平均月收入达到了4500元。加入合作社的茶叶种植户也由当初的40户增加到现在的118户,茶叶基地达600多亩。

目前,合作社与石门县天画罗坪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形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从春茶开始一直到夏秋茶都是订单式加工生产。石门县天画罗坪茶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徐辉表示,今后将在生产加工等方面全面扶持石门县天龙塔茶叶专业合作社,稳定合作社的销售渠道,实现茶农增收。

唐基燕表示,今后将借罗坪乡打造“全域有机茶之乡”的东风,开始做申请欧盟有机认证的前期筹备工作,一旦欧盟有机认证成功,每亩茶叶至少还可增收1000元以上,实现农企双赢。

“我是罗坪乡的‘儿子’,我希望乡亲们在合作社的带领下,都能过上令人向往的幸福生活!”唐基燕信心满满地说。

唐基燕1.png

唐基燕和妻子卓明明在加工车间查看设备运转情况


编辑:汤雅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