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一类资质新闻网站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常德 > 正文
【发现·乡村】天门垭村的“飞鸡”场
时间:2023-07-20
来源:常德日报·常德融媒客户端
分享到:


□常德日报记者 杨荣国 王明睿 实习生 熊泊凯 文/图

7月13日10时许,石门县三圣乡天门垭村村民刘传军顶着30多摄氏度的高温,双手提着一大桶饲料,走向屋后大山深处的养鸡场。

刘传军养鸡场一共搭建了4个大鸡棚,每个鸡棚又分为上下两层。“上面一层是土鸡的活动场地,下面一层是收集鸡粪的。土鸡直接出售,鸡粪我们一般作为有机肥。”刘传军介绍。

飞机场.jpg

等待喂食的土鸡

“咯嘞、咯嘞、咯嘞……”刘传军一阵吆喝,数以千计的土鸡扑腾着翅膀朝着他飞奔而来,带起漫天的灰尘。

刘传军原本一直在外打工。2020年初,妻子车祸身亡后,他不得已回到老家,照顾两个上学的孩子和生病的母亲,生活一度陷入绝境。

飞机场1.jpg

刘传军给鸡喂食

2020年6月,刘传军在村支部书记李经林的劝说下,贷款10万元加上自筹的部分款项开启了养殖之路。在湖南湘佳牧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湘佳牧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经过几年的发展,刘传军的养殖场已经拥有了年产16000羽的规模,在三顺养鸡专业合作社的统一协调下,湘佳牧业全部托底回收,刘传军仅养鸡一项年收入就突破了16万元。

“当初迫于无奈回到老家后,迷茫了很久。家里除了大山,基本没有其他产业,直到开始养鸡后,我们家的生活才看到了希望。未来机会成熟之后,我还想扩大规模,带动乡亲们一起致富!”刘传军一脸真诚地说。

江云化和刘葵香夫妻也是天门垭村的养鸡大户。“大女儿已经成家,小儿子刚大学毕业。老江以前是我们本地有名的木匠,但是自从开始养鸡之后,他再也不想干木匠了!”刘葵香乐呵着说,他们家利用后山的空地搭建了3个养鸡大棚,目前养了5000多只土鸡,年收入接近6万元。

李经林介绍,天门垭村原本是有名的贫困山村,全村大多数青壮年劳力远赴沿海发达地区打工谋生,导致当地的田地和山林荒芜。留守的“老、妇、小”只能靠传统的水稻、玉米和红薯种植为生。“近年来,在湘佳牧业的带动下,吸引了很多年轻人返乡从事养殖事业。目前,全村发展养殖大户60多户,一年养殖规模在500多万羽左右,全年创收近600万元。”李经林兴奋地掰着手指告诉我们。

当日10时许,我们走进湘佳牧业恒温加工车间,10多名身穿粉红色外套、头戴白色工作帽的工人正在紧张地分割、打包已经宰杀完毕的土鸡。“这是最后一道工序,处理完后就可以打包出售了。”车间负责人告诉我们。

湘佳牧业屠宰部负责人李树明表示,公司已经和石门县及周边农户建立起长效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只要这只‘母鸡’长年下蛋,农户的收入就可以长期得到保障,就会村村有收入,户户有奔头,年年有收入,人人有保障。”李树明说。

编辑:唐文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