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日报记者 杨荣国 王明睿 通讯员 魏芳 文/图
6月15日上午10时许,烈日炙烤着大地。
当我们走进鼎城区黄土店镇新桥村9组时,一阵巨大的轰鸣声直灌耳膜。寻声望去,不远处一大片水田中央,一台铁塔般的旋耕机发出巨大的“嘶吼声”,急速地转着圈圈,旋耕机上坐着一名光脚的男子,古铜色的肌肤在阳光下闪耀着光芒……
“老洪,这么热的天也不休息一下啊?”村支书杨爱众高声向男子打起招呼,但依然被淹没在巨大的声浪中。
“老洪,老洪……”杨爱众再次提高了声音的分贝。这次,男子终于听到了杨爱众的呼喊,随即停下了旋耕机。
“杨书记来了呀!最近天干得很,好不容易抽了点水,我想抓紧时间把田整出来,过几天就要栽秧了。”男子用手擦了擦眼角的汗水,大步走了过来。
“他就是王洪胜,今年51岁了。他们一家五口人,妻子因病双眼几乎失明,他的父亲今年76岁,患有精神疾病,两个儿子都在读书。多年来,他们一家全靠他一个人辛苦劳作支撑着,真的很不容易!”杨爱众动容地介绍。
“杨书记,别那么说。在您的帮助下,我们的生活也还好,虽然很辛苦,但我已经知足了!”王洪胜乐呵着说。
事实上,王洪胜的人生一路坎坷,因为父亲患有精神疾病,每年的医药费都要上万元,年轻时一家人的生活仅靠母亲独自支撑。因为经济条件的限制,王洪胜早早辍学,靠打零工帮助家庭减少压力。
虽然王洪胜没有多少文化,但他头脑聪明,又很吃得苦,这个原本风雨飘摇的家在他和母亲的打理下,过得还算幸福。
不久,一个名叫陈海花的姑娘走入了王洪胜的生活,2000年,两人喜结连理。“他聪明,肯吃苦,为人也不错!”采访时,今年43岁的陈海花谈起丈夫,依然一脸羞涩。
随着两个儿子相继出生,给这个家庭带来希望的同时,生活压力也骤然增加,陈海花又因故造成右眼失明,“这真是雪上加霜。生活有时候就是这样,给人希望的时候,又一把将人打下地狱!”王洪胜叹了一口气,低着头说。
两个儿子越来越大,生活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考虑到王洪胜家的特殊情况,2014年,他们一家被列入建档立卡户名单。“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是党委政府向我伸出了援手,两个孩子的学费、父亲的医疗补助、旧房改造补贴等帮扶政策全部落实到位,我们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王洪胜感激地说。
“孩子越来越大,压力肯定只增不减。我不能等着政府来帮忙,一定要振作起来发展自己的产业!”2015年,王洪胜找到杨爱众,提出了的想法和要求。
“你既没有多少文化,又没有谋生的技术,其他的门路肯定不行。要不这样吧,村里很多年轻人外出打工去了,大量的田地抛荒,种田你还是在行的,要不就干这个?”经过一番思考,杨爱众建议王洪胜发挥自己的身体优势,大力发展水稻种植。
“要得,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人,有力气、有经验,种粮应该没有问题。”王洪胜掷地有声地说。
当年,在杨爱众等村干部的支持下,王洪胜流转了80亩水田做起了实验。万事开头难。“从签订协议起,我基本就没看到过他的人,每天天还没亮,他就出去了,晚上什么时候回家的,我都不知道!”妻子陈海花谈起当初的情景,很是心疼。
在王洪胜的精心培管下,当年的水稻长势非常好,销售价格也不错。“第一战试水成功,我们看到了希望,也非常欣慰。”杨爱众说,第二年,在村两委的协调下,他帮助王洪胜申请了5万元小额信贷创业资金,将他流转的水田增加到400多亩。
为了节约成本,王洪胜购买了旋耕机,打药用的小飞机等“高端农具”,在自己“聪明才智”的加持下,王洪胜全部无师自通,逐步成为了当地知名的“机器达人”。
“我的农具不仅满足了我个人的需要,农忙时节,周边很多村民也邀请我帮忙,没过多久,我的购机成本就回来了!”王洪胜自豪地说,虽然很辛苦,但是很有成就感。
最近几年,王洪胜的种粮收入进入稳定期后,他又养了40多只山羊,还养了上百只鸡鸭。“现在我们一家的收入突破了10万元,两个儿子也很懂事,读书成绩优异。只要他们有出息,不管将来读书读到什么程度,我这把老骨头就算散了架,也要供着他们。只要他们今后过得幸福,我这辈子就是值得的!”王洪胜坚定地说。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