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日报记者 陈欢 通讯员 伍贤孟 文/图
水蛭,俗称蚂蟥,不少人联想起它多少都会觉得有点头皮发麻,但在裴雨林眼里,这东西可是让他致富的大宝贝。
50岁裴雨林是安乡县安全乡槐树村有名的水蛭养殖大户。裴雨林早年在浙江打工,承包一些园林景观建设及灯光亮化工程。2022年,母亲被诊断出癌症,家中两个孩子又需要人照顾,于是裴雨林辞掉工作回到家乡,一边照顾家人,一边谋划生计。
“在外打拼多年,一直是帮别人打工,其实我心里一直想自己创业。水蛭养殖我以前在浙江的时候见人干过,周期短,收益高,我很看好,也想试试,搞得好的话还能拉动村里人一起赚钱。”说干就干,裴雨林将房子做抵押,承包了一块养殖基地,开始养殖金钱蛭。
靠着在外打拼积累的见识与人脉,加上勤奋学习和四处实地考察,裴雨林很快就掌握了水蛭的培育技术。“现在收料、下产床、产茧,挖茧、孵化、下水、精养等技术我都已经学会,包括后期的销售都不用愁,以前在浙江认识不少老板,我一个电话,他们就会立马过来收货。你看,我手里抓的不是一把水蛭,是一把把的钱呐。”裴雨林捞起一把水蛭打趣地说。
近年来,随着野生水蛭数量锐减,水蛭在药用市场上供不应求,水蛭价格水涨船高,也给裴雨林带来了丰厚的利润。“我养殖的是金钱蛭,它不吸血,主要以螺、蚌等软体动物的体液为食,且有很高的药用和经济价值,在市场上十分紧俏,供不应求,今年水蛭鲜品每公斤270元,干品每公斤高达1700元。做成药粉,可卖到350元一克,是名副其实的‘软黄金’。”裴雨林向我们介绍道。目前,养殖基地规模将近20亩,每亩可带来10万元的经济效益。
养水蛭对技术要求非常高,收料的时候需要精心挑选,从孵化到下水都要悉心照顾,它吃的饲料田螺每年也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去捕捞、养殖。“去年我从村里雇了不少人来帮我干活,最多的时候一天就有40多个人,去年一年我光开工资就花了17万。”裴雨林致富的同时,不忘惠及村民,帮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我才干了一年就赚了不少,因此我想拉更多的人一起来合作,人多力量大,有钱一起赚。不管是谁,想过来学水蛭养殖的我都免费向他传授技术。”下一步,裴雨林计划将养殖规模扩大到100亩,把自己的“蛭”富经向周边村民推广,并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育种苗服务,带动更多乡亲共同发家致富。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