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一类资质新闻网站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常德 > 正文
用时间打磨最美的声音——记斫琴师李秋海
时间:2023-04-02
来源:常德日报·常德融媒客户端
分享到:

常德日报记者 李雪芹 李紫莹 文/图

六和琴坊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跨越时空的画卷徐徐展开,一曲悠远绵长的琴音蓦然而起,向世人讲述着博大厚重、意蕴悠长的中国故事。那一晚,全世界知晓了中国有一种传统乐器叫古琴。

古琴是世界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地位最崇高的乐器,位列四艺“琴棋书画”之首,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近年来,历史最悠久的古琴开始重新进入百姓生活。在津市市神九堰风景区,住着一位斫琴师,他叫李秋海,他用一双巧手赋予了一块普通木头新的意义。

生于1967年的李秋海“隐居”在这清净之地已经5年。疫情3年期间,这个地方几乎无人涉足,他每天窝在工作室里,用锯子、凿子、刨子等工具,一斧一刀、一刷一弦地与木头“对话”,用时间打磨出悠久远古的声音。

春暖花开的季节,我们走进李秋海的斫琴工作室,探究斫琴师和一床床古琴背后的奥秘。

李秋海斫制古琴。(图片由李秋海提供)

摄影邂逅古琴

成为斫琴师之前,李秋海干过玉器雕塑、室内装修,后来又做了30年摄影师。2014年在杭州一家制琴厂负责产品摄影工作时,他邂逅了古琴。

初听琴声,清旷幽美的琴音就打动了他。在拍摄过程时,他又逐渐了解到古琴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古琴渐渐成为李秋海生命中不可割舍的热爱。他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职业身份,是继续当个粗浅的记录者,还是踏入斫琴的世界,做个传承者?

一番思考后,他向老板提出学斫琴的想法。“厂里有木工、漆工、雕工、美工等不同工种的人配合做一床古琴,每个人都只会自己那部分,但是有以前一些工作的技能作基础,我学斫琴应该不难。”

见他如此自信,老板半开玩笑地说,要想学斫琴,就先在厂里教出一个能摄影的徒弟。“他断言6年之内我不可能学得会斫琴,但实际上2年就学得差不多了,还带出个摄影师。”李秋海笑了笑。

两年间,他细细观察流水线的每一道工序,拍摄了近万张古琴半成品的细节图。同时,他四处收集斫琴相关的书籍,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2016年,李秋海回到家乡澧县,放下照相机,拿起木挫刀,正式踏上斫琴之路。

李秋海弹奏自己斫制的古琴

百道工序觅良音

2018年6月,李秋海被神九堰风景区怡人的自然风光和良好的创业环境所吸引,恰巧妻子对斫琴所需的生漆严重过敏,他便来到这里的神九山庄建造工作室,取名“六和琴坊”。“六和”取于佛语“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表明了他在此斫琴的心境。

选胚、制胚、掏槽腹、做底板、合琴、镶岳山、披布、刮腻子、上面漆、上徽位、上雁足、栓弦……斫一床古琴,需要100多道工序,从选料到制作完成,平均周期一年半,才能发出真正属于它的声音。其间每道看似寻常的工序实则都异常严苛,在李秋海看来,这些严苛的标准,是古法斫琴的基础,也是一项技艺绵延千年、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

“刚来这里全职斫琴的时候,很多人都不理解,说我是为了逃避生活。但是我想要的究竟是什么,自己心里很清楚。”刚来的前两年,李秋海一头扎进这“一亩三分地”,潜心钻研斫琴技艺,简化自己的生活,他“解锁”了所有能想到的方便面吃法,直到后面渐渐学会做简单的饭菜。“斫琴者,远离喧嚣,枯燥重复,但惟有如此,才能斫制出真正的好琴。”

李秋海工作室里的古琴半成品和各种形制的古琴模具

推开李秋海斫琴的房门,一股经过年代洇浸的木头香味充盈整个空间。地面堆叠着裁成合适大小的木板,墙边竖了一排古琴半成品,墙上挂满各种形制的古琴模具,一旁的工作台上是各式各样的斫琴工具,其中有不少是他自己发明创造的。李秋海抱起一床还未合琴的古琴半成品,架在试音台上,随着指尖的拨动,悠长婉转的琴声响起。

李秋海在为古琴试音

“试音百遍,方可合琴。”李秋海说,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一床琴也都有自己的性格。所以要多次试音,才能使每床琴都呈现出最完美的音色。“有时候一床琴做好了,觉得声音不满意,也会拆开重新调整,直至满意为止。”一床好琴,从选材、斫制、成形、调音,最长可能会经历数年时间。

工作室邻居、画家易凭两年前找李秋海定制了一床落霞式古琴,每过一段时间便过来看看进度。“他是个‘完美主义者’,斫琴的每个步骤都丝毫不马虎,这床琴还不知道要等多久才能见到成品,不过着实期待得很。”易凭打趣道。

李秋海为古琴刮灰胎。(图片由李秋海提供)

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古法斫琴因其过程的质朴与原始,耗时长久,李秋海不歇不休,一年最多只能斫十来床琴。通常情况下,购买者都是慕名而来,提前订购,但也有例外。

“这床‘怀丹’琴已经被一位生活在美国的华裔定下了,过段时间他回国省亲就会带走。”几个月前,这名华裔在社交网络上刷到李秋海弹琴的视频,私信他想要购买一床琴,“没想到海外还有古琴爱好者。”李秋海十分欣喜,马上发送了自己弹奏这床古琴的视频。

“看过视频,这床神农式古琴琴面温润古朴,琴音稳定通透,对方连连说遇到了知音。”李秋海小心抱起面前的古琴,向我们展示底板上雕刻的文字,“怀丹”是对方为它取的名字,“感恩遇见,喜得爱琴”是对方特意请李秋海刻上的。

李秋海和他斫制的古琴(图片由李秋海提供)

如今,作为古代文人四艺“琴棋书画”之首的古琴越来越受人青睐,这也让李秋海看到了古琴发展的希望。

2022年,古法斫琴被列入津市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李秋海作为这一项目的非遗传承人,深感责任重大。他斫制古琴的同时,或是在工作室以琴会友,或是教一些古琴爱好者弹琴,或是对前来询问斫制古琴工艺的人知无不言。记者采访时,恰遇来自河南省自驾游的两个家庭在六和琴坊探讨古琴制作工艺,他们惊异于在偏僻的神九堰能发现古琴和斫琴师,也惊叹于中国文化强大的生命力。

“斫琴技艺本身就是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它的流传和发展,是古琴艺术这门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的基础。”李秋海希望斫制出让人珍视、可以收藏传家的古琴,而不是在流水线上产生的商品。他希望高山流水从这里来,阳春白雪也从这里来。

编辑:王思瑶